救援后送机器人对人体的作用力分析和新型执行机构结构与运动综合
【摘要】:本文以城市、丛林等地域军事行动和大型公共场所生化恐怖袭击、爆炸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对伤员实施救援所面临的卫勤保障难题为背景,研究救援后送机器人对人体的作用分析和新型执行机构结构与运动综合方法。全文取得了如下创造性成果:
(1)以分形理论为工具,研究了利用CT扫描影像准确建立人体脊柱有限元模型的快速建模方法。提出了一种考虑像素邻域特征的最佳阈值求解方法,该方法弥补了二维Otsu法在Mimics中的应用局限以及软件自身在分割阈值选取上的不足且建立的脊柱几何模型为灰度值模型,便于使用密度-CT数的弹性模量模型对骨组织材料进行非线性赋值,提高有限元模型的分析精度。
(2)运用接触分析理论,研究了人体脊柱有限元分析中关节接触面的处理与求解方法。较好地实现了关节互不侵入、关节接触力法向量只能是压力、关节切向量与摩擦系数密切相关等特征的仿真模拟。通过对典型救援工况下的人体脊柱受力的分析,揭示了人体脊柱各组成部分在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应力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执行机构综合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3)突破现有执行机构对人体的作用方式,从人体零自由度实现条件出发,提出了一种以滑动担架为基础机构,以6-DOF操作臂为附加机构的新型执行机构构想。以自由度性质分析为基础,以速度雅可比行列式中不含折断点参数为评价指标,提出一种通用运动自由度解耦折叠操作臂构型与优选方法。
(4)运用旋量理论研究了6-DOF操作臂位置正、逆解的解析求解法与双臂主从映射关系,提出了一种能直接映射操作臂末端运动空间到关节空间的速度与加速度建模方法;以无量纲速度雅可比矩阵条件数倒数为性能评价指标,结合操作点各向同性条件,提出了一种操作臂结构参数优化方法。
本文研究成果对丰富和发展救援后送机器人对人体的作用力分析方法和执行机构综合理论,推进救援后送机器人的社会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
|
|
|
1 |
郭明,周国斌;多关节机器人工作空间的分析与评价方法[J];机器人;1988年04期 |
2 |
王兴海,周迢;机器人工作空间的数值计算[J];机器人;1988年01期 |
3 |
陈国欣,李诚琚;计算机绘图在机器人工作空间分析中的应用[J];机器人;1988年05期 |
4 |
李诚琚;陈国欣;;关节型机器人工作空间的计算机绘图[J];工程图学学报;1986年01期 |
5 |
李诚琚;陈国欣;;关节型机器人工作空间的计算机绘图[J];工程图学学报;1986年07期 |
6 |
曹毅,王树新,李群智;基于随机概率的机器人工作空间及其解析表达[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5年02期 |
7 |
曹毅,王树新,李群智;基于随机概率的机器人工作空间及其面积求解[J];制造业自动化;2005年02期 |
8 |
刘晓玉;方康玲;;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人视觉伺服研究[J];计算机应用;2006年S2期 |
9 |
邓宗全,刘庭荣,杨桂茂;同步回转手[J];机器人;1989年04期 |
10 |
段齐骏,黄德耕;机器人工作空间与包容空间的图解法[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
11 |
王科俊;徐晶;王磊;张燕;;基于可拓遗传算法的机器人路径规划[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7期 |
12 |
曹毅;李秀娟;宁祎;杨冠英;;三维机器人工作空间及几何误差分析[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6年12期 |
13 |
段齐骏;机器人工作空间配置的可靠性规划[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4年02期 |
14 |
唐粲,超贠,栾胜;一种新型医疗机器人运动学及灵活性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5年07期 |
15 |
谢烽;陈鹿民;张存鹰;;空间六自由度多关节机器人工作空间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16 |
王东署;付志强;;机器人逆标定方法研究[J];计算机应用;2007年01期 |
17 |
张华;王进戈;;机器人避开多随机障碍物的路径规划遗传算法[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18 |
薛艳敏;刘宏昭;;用正交试验法选择BP网络参数研究机器人运动学逆解[J];应用科学学报;2008年02期 |
19 |
杨德荣,冯宗律;机器人工作空间快速可靠数值算法[J];机器人;1990年02期 |
20 |
王东署;赵江;魏辉;陈铁军;;机器人逆标定方法比较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08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