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氧化银电池电液循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源技术在各种领域中得到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在国防领域内,发展越来越快,本课题结合实际需求,对铝/氧化银电池的动力系统进行了分析设计,达到了工程化应用的要求。论文首先介绍了水下电源的发展及应用和电源在鱼雷发展中的应用历史,着重介绍了铝/氧化银电池在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铝/氧化银电池作为目前世界上已实用的新型鱼雷动力电池,对提高电雷的航速和航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军事强国对我国进行高科技特别是国防技术的封锁,我们无法获得铝/氧化银电池在军事应用方面的任何技术。本文重点分析了铝/氧化银电池的动力系统的要求和工程化过程中存在的难点。根据铝/氧化银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离心泵的工作特性,设计、建立了铝/氧化银电池动力测试的单项模拟实验系统。在单项模拟实验系统中,检测系统的压力值,通过直流无电机的闭环控制来调整电机的转速,从而达到调节系统的流量参数的目的。系统的数据采集是通过尼高利采集仪与电流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及电磁流量计来实现的,并利用单片机实现了球阀的远程控制功能,相比以前的直流有刷电机开环系统,流量调整波动范围由±2m~3/h缩小到±0.5m~3/h,实现了系统的稳定调节。通过用二分法绘制叶轮轴面中间流线,大大提高叶轮绘型的精度,从而提高了离心泵的效率,由原来的50%上升到65%,降低了电机的输出功率,从而减轻了电机的重量,提高了整个电池段的比能量。最后,实现了铝/氧化银电池动力循环系统的工程化应用。在循环系统中,通过电池的放电电流大小与流量的关系给定动力系统的调整值,并通过电机的闭环控制实现了系统压力的自主调节,从而实现了流量的调节目标。通过配雷试验,完全达到了工程化应用要求,最高航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
|
|
|
1 |
于慧生;;过氧化银的制法[J];无机盐工业;1984年01期 |
2 |
马广成,张俊秀,丁世文,姚宝书;Ag_2O制备及其对CO_2吸收[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2期 |
3 |
黄作仁;氧化银的生产实践[J];有色冶炼;1984年04期 |
4 |
张文富;;氧化银电池用高度稳定的二价氧化银研制成功[J];无机盐工业;1981年05期 |
5 |
张跃;;从废银液中回收制备氧化银[J];黄淮学刊(自然科学版);1992年S2期 |
6 |
马广成,姚宝书;稳定性氧化银(Ⅱ)的制备[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2期 |
7 |
邹隽;徐耀;候博;吴东;孙予罕;;氧化银纳米线在官能化二氧化硅颗粒表面的自组装合成[J];化学学报;2007年08期 |
8 |
蒋世承;商宝绪;曹元春;;热分析法研究高价氧化银的热分解动力学并导出锌-氧化银电池中 AgO 电极的寿命方程[J];化学通报;1980年07期 |
9 |
沈文宁;冯拉俊;雷阿利;孔珍珍;;超细过氧化银粉末的制备及其表征[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1年S2期 |
10 |
贺全林,庞斌,张丽霞,张萍;氧化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11 |
李德俊;;从钮扣型氧化银电池中回收有价金属[J];金属再生;1986年04期 |
12 |
李国恩;;新型双层玻璃窗[J];建材工业信息;1984年05期 |
13 |
黄宝贵,肖国华;过氧化银的分析方法研究[J];黄金;1992年10期 |
14 |
杨品清;难选氧化银铜矿综合回收工艺研究[J];云南冶金;2001年04期 |
15 |
;蒸空锤改电液锤技术获得成功[J];锻压技术;1991年01期 |
16 |
赵永胜,王玉坤;谈电液锤技术的应用[J];设备管理&维修;2000年07期 |
17 |
宋万明;提高电液锤可靠性的方法探讨[J];锻压技术;2003年03期 |
18 |
王守华;;蒸汽锤改造为电液锤的应用[J];热加工工艺;2011年19期 |
19 |
李长鸣,黄长山,张宏图;干电池电液中钴的测定[J];电池;1990年05期 |
20 |
修瑞贵;张秀海;;论电液效应及产生原因[J];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4期 |
|
|
|
|
|
1 |
李阁强;韩建海;张彪;袁锐波;赵克定;;正开口阀在电液负载模拟器中的应用[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上)[C];2007年 |
2 |
王益群;王燕山;;电液力控制研究的进展[A];第二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2年 |
3 |
任燕;阮健;贾文昂;;新型电液振动台振动参数的分析[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分会第六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
4 |
王燕山;刘恩朋;王益群;姜万录;;基于小波理论的电液伺服转台动态模型识别的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
5 |
施文轩;张明岐;;电液束加工技术的新发展[A];特种加工技术——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
6 |
施文轩;张明岐;;电液束加工技术的新发展[A];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
7 |
蔡盈;管前新;聂勇;;钢电解阳极捞板的电液自动控制[A];第一届全国流体动力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0年 |
8 |
阮晓芳;孔晓武;;电液系统仿真中管道模型的选取[A];第四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
9 |
施光林;钟廷修;史维祥;李天石;;电液位置同步控制系统的三类标准化模型[A];第一届全国流体动力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0年 |
10 |
朱发明;阮健;李胜;裴翔;;电液数字伺服双缸同步控制系统[A];第五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暨2008年中国航空学会液压与气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