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分层对新型二冲程汽油机SFI燃烧的影响
【摘要】:顶置气门式二冲程汽油机是一种面向乘用车的新型二冲程汽油机,利用其灵活的气门机构可以在低负荷时发挥可控自燃(CAI)燃烧、高负荷时发挥小型强化的优势;而分层火焰引燃(SFI)燃烧可以自然地将低负荷时的CAI燃烧和高负荷时的稀薄火焰燃烧衔接起来。因此,这种新型二冲程汽油机提供了一种极具潜力的降低油耗、提升热效率的技术方案。本研究采用三维数值仿真的方法对自主设计的采用了垂直进气道和喷雾引导型燃烧系统的顶置气门式二冲程汽油机进行了冷流、喷雾和燃烧的数值模拟,研究了部分负荷下燃油直喷策略和活塞凹坑结构对缸内混合气形成过程的调控作用,并进一步揭示了其对SFI燃烧过程的作用机制。本文首先建立了新型二冲程汽油机数值仿真平台,并从缸内气流运动规律的认识出发,分析了单次直喷时刻、配合两次直喷的活塞凹坑结构对油气混合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受缸内两股方向相反的滚动涡的影响,采用压缩冲程早期的单次直喷时,压缩末期电极附近难以形成适宜点火的混合气;燃油两次直喷时,凹坑活塞配合较小的第二次直喷比例更易于在电极附近形成偏浓的混合气。在前期对缸内油气混合过程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不同的活塞凹坑设计、第二次直喷时刻和两次直喷比例对SFI燃烧过程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受缸内逆滚流主导的流场形态影响,自燃更易于出现在进气侧;较小直径的凹坑对第二次直喷后的燃油汇聚能力较强,有效降低了中心区域的温度,自燃更易于出现在远离火焰面的外围区域。第二次直喷时刻逐步推迟至320°CA时,喷油与凹坑的配合程度更好,燃油更易于汇聚在燃烧室中心区域,同时,外围区域的温度增大,自燃时刻逐步提前;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燃油分层的梯度增加,有效降低了SFI燃烧的最大压升率,但会略微恶化IMEP。随着第二次直喷比例的增加,缸内中心区域的混合气越浓,外围区域的混合气越稀,SFI燃烧的最大压升率变小,缸压峰值降低,IMEP逐步恶化。
|
|
|
|
1 |
马小强;李家国;田晓松;程文平;;二冲程摩托车安全行驶保养要点[J];摩托车;2006年02期 |
2 |
А.И.УСТИМОВ;秦若輗;;二冲程机与四冲程机的激烈竞争[J];小型内燃机;1991年03期 |
3 |
游伟民;;我让二冲程不冒烟[J];摩托车信息;2000年12期 |
4 |
张向宇;为什么要选用合格的二冲程油[J];摩托车技术;2000年07期 |
5 |
张向宇;为什么二冲程摩托车只能用专用润滑油[J];摩托车技术;2000年08期 |
6 |
高先声;二冲程内燃水泵循环过程的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1960年02期 |
7 |
王伯年;二冲程内燃水泵理论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1983年04期 |
8 |
钟迎炎;对二冲程发动机排量计算的探讨[J];摩托车技术;1996年06期 |
9 |
解世文,刘成科;二冲程油的润滑与沉积对摩托车运行的影响[J];润滑与密封;1997年04期 |
10 |
解世文,刘成科;二冲程润滑油与发动机的有害排放[J];润滑与密封;1997年05期 |
11 |
解世文,宫玉英,刘成科;二冲程润滑油与发动机的排气系统堵塞[J];润滑与密封;1997年06期 |
12 |
P.Husak;史宗庄;;二冲程汽油机的新型进排气结构[J];小型内燃机;1981年04期 |
13 |
维.克劳涅希;彼.格列奥克;宋契敏;;曼恩二冲程长行程新样机研制成功[J];国外舰船技术(内然机类);1980年10期 |
14 |
解世文;;“二冲程润滑油技术”考察团赴美考察报告[J];小型内燃机;1992年02期 |
15 |
王明武;船用二冲程柴油机活塞可靠性分析[J];中国造船;1995年02期 |
16 |
解世文,刘成科,宫玉英;超级风冷二冲程油高温清净性的评价[J];小型内燃机;1997年01期 |
17 |
樊久铭,程东明,徐斌,薄清荣,姜卓;一种新型的二冲程汽油机[J];小型内燃机;1997年03期 |
18 |
刘治利;;新型二冲程汽油发动机[J];摩托车信息;2000年10期 |
19 |
杨仲平,郭岭;电子控制缸内直喷式二冲程汽油机技术已开发成功[J];内燃机;2000年01期 |
20 |
;二冲程汽油机的润滑油问题(2则)[J];农业机械;2002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