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二元燃料着火与柴油甲醇燃烧排放的数值模拟研究

臧儒振  
【摘要】:为了更有效地提高燃料的热效率,柴油天然气(DNDF)和柴油甲醇(DMDF)二元燃料以压燃方式工作得到高度的重视。试验中发现天然气和甲醇都推迟了柴油的着火,但其着火机理尚不清楚。另外,针对DNDF燃烧排放的数值模型已经比较成熟,而针对DMDF燃烧排放的数值模型研究则明显不足。此外,虽然围绕DMDF这种燃烧方式已经从技术上进行了很多的试验研究并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这些经验还需更深入的理论分析并提炼为数学模型。鉴于目前对DMDF的理论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包括对其着火机理的研究还不完善,预测其滞燃期的经验公式还未建立,DMDF模拟研究则几乎全部集中在三维模拟上且使用的三维模型也未经过广泛验证。因此,本研究主要针对上述两种二元燃料的着火机理以及DMDF燃烧排放的数值模型开展相关研究。本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在定容弹上研究DNDF和DMDF的着火特征,对两者异同进行比较,并拟合出这两种二元燃料燃烧的滞燃期经验公式,通过化学反应机理数值分析,扩展研究多种二元燃料的着火机理,包括柴油/甲醇、柴油/天然气、柴油/液化石油气、柴油/乙醇和柴油/正丁醇;(2)在KIVA的基础上,建立DMDF燃烧排放的三维数值模型,并通过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对着火过程、喷油时刻以及EGR率进行了参数研究;(3)基于FORTRAN语言,建立DMDF准维燃烧模型,并进行发动机台架的试验验证。通过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定容弹试验发现,无论甲醇还是甲烷都明显推迟了柴油的着火,甲醇的推迟作用强于甲烷。在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低温条件下柴油在单碳物质混合气着火的滞燃期经验公式,且与试验结果有很好的拟合。甲醇、甲烷推迟柴油着火的原因在于甲醇和甲烷的燃料脱氢反应消耗了大量的OH自由基,同时在后续的反应中,并没有通过低温链分支反应大量产生OH,这就导致了二元燃料自由基池中的OH的净减少,从而抑制了柴油着火。甲醇的推迟作用强于甲烷是由于甲醇脱氢反应速率强于甲烷,同时在低温氧化过程中甲烷可以通过链传递反应CH3+HO2=CH3O+OH贡献相当数量的OH,而在甲醇氧化中则没有这类反应。对二元燃料着火机理的扩展研究结果表明,二元燃料燃烧中高辛烷值燃料对柴油低温着火的影响取决于高辛烷值燃料的脱氢反应和低温链分支反应。在低温氧化(1000K)中,推迟柴油着火的能力的顺序为:乙烷丙烷正丁烷正戊烷正己烷;醇类对柴油着火的抑制作用强于与其具有相同碳原子数的烷烃。(2)基于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和半经验排放模型的三维数值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DMDF的燃烧排放特性。该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有65步反应、43个组分,包含了NOX和C2H2的相关反应,其中C2H2作为碳烟生成的前驱物。该模型通过层流预混火焰组分浓度和DMDF发动机台架试验验证。利用该模型进行的参数研究表明,对于DMDF模式,甲醇的加入导致柴油着火推迟的四个原因中(甲醇高的辛烷值;降低了氧浓度;增加了进气的比热;化学反应耦合影响),化学反应耦合影响是导致柴油着火推迟的最主要原因;而对于DNDF,甲烷高的辛烷值与化学耦合这两种因素对柴油着火推迟的影响相当。在采用EGR时,DMDF模式下的NOX下降幅度与纯柴油模式相差无几,而碳烟的增加幅度却减小了,因此DMDF模式下采用EGR技术对排放更有利;另外,DMDF模式下的燃烧特征对EGR更敏感。(3)所建立的DMDF准维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DMDF燃烧。该模型通过一个双韦伯函数模型与甲醇火焰传播速率模型来模拟DMDF的燃烧,通过三个韦伯函数来模拟大负荷时出现的甲醇自燃的现象。该模型的计算成本非常低,适合大时空尺度的模拟和大规模的优化设计。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巩利平;;车用甲醇燃料现状及前景分析[J];太原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2 ;日本发现天然气转变为甲醇的廉价路线[J];能源工程;2008年01期
3 ;日本发现天然气变甲醇廉价路线[J];大氮肥;2008年01期
4 ;日本发现天然气变甲醇廉价路线[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8年04期
5 汪云;;中国开拓甲醇燃料 市场前景十分广阔[J];广州化工;2008年03期
6 闫丽华;冯天娥;;甲醇燃料的革命[J];大众标准化;2009年11期
7 焦宏彤;;车用甲醇燃料,为何迟迟难推广[J];大众标准化;2009年11期
8 刘宗海;李雪梅;李序城;;甲醇燃料发展形势及建议[J];现代化工;2011年05期
9 武德俊;;甲醇汽车向我们驶来[J];节能与环保;2012年05期
10 黄洪周;;国内外甲醇燃料发展概况[J];节能;1986年09期
11 一天;日本甲醇汽车研制概况[J];小型内燃机;1989年02期
12 曹桂荣,袁振东,贾红彦;甲醇汽车前景广阔[J];能源基地建设;1999年06期
13 王新源;;山西开始实施甲醇燃料新标准[J];大众标准化;2008年01期
14 张凌;;甲醇汽车只欠通行证[J];装备制造;2009年07期
15 王宪文;;车用燃料甲醇[J];汽车维修技师;2012年03期
16 聂美晨;;工信部:积极稳妥推进甲醇汽车试点——工信部节能司负责人谈甲醇汽车试点工作[J];中国科技投资;2012年15期
17 ;甲醇燃料在日本[J];内燃机;1985年02期
18 潘奎润,郭旭日,丛学诚,翟华;点燃式发动机上应用甲醇燃料的试验研究[J];内燃机工程;1987年02期
19 Y.Yoshida;I.Yamaguchi;徐俊鼎;;燃用裂解甲醇的点燃式直喷发动机[J];国外汽车;1987年05期
20 陆辰;宋瑞林;罗远荣;;柴油机掺烧甲醇对燃烧粗暴度的影响[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198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吴域琦;冯心理;;甲醇——后石油时代的一颗明星[A];2006中国科协年会第三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2 吴域琦;冯心理;;甲醇——后石油时代的一颗明星[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泸州市甲醇燃料示范和推广试点情况报告[A];2003年西部清洁汽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关健民;;发展中的甲醇燃料[A];新型液体燃料技术发展前景研讨会文集[C];2008年
5 冯天英;;关于甲醇燃料可行性的论证分析与研究[A];2012年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山西分册)[C];2012年
6 李速延;王志;薛云娜;左满宏;刘恩利;;甲醛和甲醇净化催化剂的研制[A];第1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苏力军;裴素鹏;李磊;张永明;;超临界二氧化碳改性全氟磺酸质子交换膜应用于直接甲醇燃料电池[A];第三届膜分离技术在冶金工业中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臧儒振;二元燃料着火与柴油甲醇燃烧排放的数值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2 银增辉;基于可视化技术的柴油/甲醇二元燃料着火与燃烧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3 王全刚;柴油/甲醇二元燃料燃烧边界条件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4 许达;中低温太阳能与甲醇热化学互补的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D];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7年
5 郭婷;被动式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瞬态质量传输的数值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6 徐广兰;柴油—甲醇二元燃料缸内燃烧数值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7 程传辉;甲醇在压燃式发动机上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8 张凡;甲醇汽油混合燃料发动机燃烧与排放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9 许汉君;柴油/甲醇二元燃料燃烧反应动力学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0 黄钰;柴油—甲醇组合燃烧发动机的控制策略及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彭;甲醇燃料应用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胡广;EGR回路喷甲醇在柴油机上的应用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3 余海涛;柴油甲醇组合燃烧方式在机车柴油机上的燃烧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4 李吉朋;基于电控喷射系统的柴油—甲醇双燃料发动机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5 黄志鸿;基于近红外、中红外和拉曼光谱法甲醇柴油品质检测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6年
6 周恒捷;改性纳米碳材料负载铂催化剂的制备及甲醇电催化氧化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7 舒俊;“余热回收—甲醇裂解”底循环流动/传热过程CFD模拟与优化[D];湖南大学;2016年
8 戴翔;甲醇/甲醇裂解气在四缸汽油机上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9 孙晓婷;热泵与甲醇锅炉联合供暖系统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6年
10 刘星;基于量子化学理论的ADN/甲醇推进剂中燃料甲醇与氮氧化物化学反应机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域琦 冯心理;甲醇:后石油时代的希望之星[N];中国化工报;2005年
2 国家化工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总工 国家洁净煤技术规划领导小组顾问专家组成员 方德巍 全国政协常委、原机械工业部部长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 何光远 全国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洁汽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陈卫国 上海国际化建工程咨询公司总经理 杨震东 中国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燃料产品及添加剂室主任 张永光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赵瑞兰 山西省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 山西省甲醇燃料和甲醇汽车领导小组副组长 彭致圭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咨询委员会委员 乔映宾 全国化学工程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唐宏青;甲醇燃料是否应该大力推广[N];中国化工报;2005年
3 陶鹏万;不宜大力推广甲醇燃料[N];中国化工报;2005年
4 特约报道 石新忠;山西甲醇燃料产业化取得良好进展[N];中国环境报;2004年
5 石中生 赵加积;甲醇汽车大有作为[N];中国交通报;2002年
6 黄晓天;甲醇燃料前途未卜[N];中国汽车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刘袁娜 冯淑娟;部分国家积极支持发展甲醇燃料[N];中国汽车报;2005年
8 申同贺;甲醇燃料亟待建立标准体系[N];科技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徐万国 ;燃油告急 山西图谋甲醇[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10 朱自强 毛顺德;甲醇燃料和汽车发展前瞻[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