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测度理论与实践研究

孟祥红  
【摘要】:论文首先对国内外有关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及其演进的过程做了较为深入、系统地分析、比较和评述,并重点介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测度理论。然后,论文运用系统科学、应用统计学、信息论、技术创新学、计量经济学等理论,深入分析了度量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和核心要素。针对目前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成果尚不能普遍适用,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测度尚无广泛适用的评价标准,论文进而设计了企业技术创新测度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一套企业技术创新测度的评价标准。根据所设计的指标体系,论文还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多层结构聚类分析评价模型。 最后,论文以河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出区域企业技术创新的规律性,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对策。论文的内容可简要归纳如下。 1.论文的头三章首先对国内外有关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及其演进的过程做了较为详尽的评述和比较,并把国外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然后,重点介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测度理论。第四章针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实际和特点,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调查测度体系,提出了以数据描述、分析为主的实证分析框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2.第五、六两章根据调查的统计数据,进一步对技术创新的发展阶段、主要模式等侧面进行了实证研究,从宏观上分析和解释了技术创新的现实及规律性。 3.第七章设计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用“相关分析”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指标的筛选问题;运用“熵值法” 、“模糊聚类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相对权重,并建立了多层结构的系统聚类分析评价模型。 4.第八章按照多层结构的系统聚类分析评价模型,对河北省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工业企业的创新能力等进行了多层次比较分析,从微观上完整、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并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5.最后一章是针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可为各级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士铨;“技术创新与国家发展”研讨会[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1999年04期
2 ;搞好技术创新 振兴柳州机电工业[J];广西机械;1999年04期
3 章新华;知识经济与技术创新价值转化[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4 关麟 ,含山;技术创新与上海轻工[J];上海轻工业;1999年05期
5 袁雯霞;湖北省技术创新的基本思路[J];计划与市场;1999年09期
6 王永康;知识经济时代呼唤企业走技术创新之路[J];中国计量;1999年10期
7 徐仁璋;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8 倪培,刘勤年;浅谈企业技术与产品创新[J];江苏煤炭;1999年01期
9 曲国禹;信息化与企业技术创新[J];中国科技产业;1999年03期
10 黄区行;俄罗斯技术创新的蓝图[J];全球科技经济了望;1999年07期
11 龚晓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软件产业化[J];软件世界;1999年10期
12 石定寰,柳卸林;建设面向21世纪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J];石油化工动态;1999年06期
13 赵淑素;论企业技术创新[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9年04期
14 赵永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七个衡量标准[J];中国中小企业;1999年01期
15 李一白;美国政府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工具[J];科技信息;1999年08期
16 孙利军;;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提升企业市场品位[J];实践;2000年08期
17 封展旗,王忠谋;打造名牌离不开技术创新[J];经济论坛;2001年13期
18 陈振权;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理论发展及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2002年08期
19 张小兵;;技术创新与知识经济——兼论山西企业设立技术中心的紧迫性[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20 喻金田;企业技术创新的经济学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小平;范九伦;裴继红;;基于空间信息与模糊聚类的纹理分割方法[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委员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选集[C];2002年
2 田云飞;李训诰;;基于模糊聚类阈值λ的噪声目标自动分类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2005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5]论文集[C];2005年
3 孟燕;贾利民;孙扬;;基于模糊聚类的铁路智能运输系统逻辑结构划分方法[A];2005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王恒;贾民平;;一种基于递阶模糊聚类的T-S模型建模算法[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江宝钏;张森;胡兰清;;无指导的模糊聚类的多回波脑部磁共振图像分割[A];中国图象图形科学技术新进展——第九届全国图象图形科技大会论文集[C];1998年
6 吴开;夏鑫;;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李小平;焦李成;;信息颗粒在数据模糊聚类中的应用与构造[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8 王勇;周振;;论社会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A];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巴特;;“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的重点和主流[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10 殷浩;;新产品开发及技术创新的重要性[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祥红;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测度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2 范世涛;技术创新的制度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3 李卫东;技术创新与企业组织结构选择[D];厦门大学;2002年
4 杨晶晶;经济开放促进技术创新的理论及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5 张子峰;公司治理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齐;环境管制促进技术创新及产业升级的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徐平;中石油集团自主创新机制及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8 胡海波;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及其评价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陈粟;企业孵化器与技术创新[D];厦门大学;2006年
10 万勇;区域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国华;技术创新与福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1年
2 刘艳红;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振;技术创新自组织系统理论及其应用[D];广西大学;2003年
4 谢国辉;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常亚锋;咸阳石油钢管钢绳厂技术创新模式及激励措施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6 刘奇志;提高株化集团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7 姜定国;长沙智诚环保工程设备有限公司技术创新战略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8 张型双;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制度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9 苏建旭;技术创新空间扩散机理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0年
10 张才明;石材工业技术创新的综合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家观 辛文;通信产业如何技术创新[N];中国电子报;2000年
2 孔德涌;从奥运比赛看我国技术创新[N];光明日报;2004年
3 郝趁义;关于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的思考[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2年
4 曾冬菊;美国柔印印前制版协会授予柯达年度技术创新奖[N];中国包装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张木早;企业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N];中国化工报;2006年
6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京;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N];广东科技报;2006年
7 一梅;中星微:破译技术创新密码[N];国际商报;2006年
8 张缨;合肥技术创新应当辐射全省[N];江淮时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赵德忠;创新搭起发展平台[N];现代物流报;2006年
10 张秀娟;中冶京唐技术创新和开发水平快速提高[N];中国冶金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