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机械系统振动主动控制部分施控理论的研究
【摘要】:本文以汽轮发电机组转子轴系和内燃机整机振动系统为例,围绕
动力机械系统振动的部分主动施控(PAC)这一核心问题,进行了深
入的理论分析和相关特性研究,并根据控制对象的特点分别提出了
部分模态施控(PMC)、部分坐标施控(PCC)和部分频带施控(PFC)
的主动控制策略。
文中首先在弹性连续体阶梯轴系扭振响应计算的基础上,根据
各阶扭振模态响应的强弱,利用独立模态空间控制理论,进行了 PMC
的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同时又对 PMC 应用过程中的某些特性进行
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对耦合问题、加权矩阵及稳定度参数的选取
问题等,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和重要的参考依据。
根据系统中某些关键部位对振动响应较高的要求,建立了以这
些关键部位振动响应为变量构成的性能指标,以性能指标最小化为
目标进行了 PCC 控制规律的推导和求取,并在理论分析指导下,完
成了汽轮发电机组转子轴系扭振 PCC 控制效果的计算机仿真,得到
了包括施控部位和无控部位在内的良好的整体控制效果。
为验证 PMC 理论,在轴系扭振模拟实验台上对一台 200MW 汽轮
发电机组转子轴系的扭振进行了 PMC 的主动控制模拟实验,取得了
比较理想的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在对称于质心的四点支承安装的基础上,内燃机整机振动的能量
主要集中在 x 自由度和( z ? β )两个自由度的耦合振动方面,同样
适宜采用 PMC 控制技术。
为了将有效的控制作用集中在最需要的地方,分析了频域内有关
部分施控的特性,提出了 PFC 施控策略。根据 PFC 原理建立的性能
指标是频率的函数,从而可以根据需要给予特定频带内额外的加权。
在对内燃机整机振动的频域特性分析后,进行了内燃机整机振动 PFC
控制过程的仿真计算,并最终取得较常数加权矩阵更为优化的控制
效果。
|
|
|
|
1 |
刘福才;宋佳秋;;基于主动滑模控制的一类混沌系统异结构反同步[J];物理学报;2008年08期 |
2 |
孙超;赵德有;;基于声振耦合理论的压电智能板结构水下声辐射控制研究(英文)[J];船舶力学;2009年03期 |
3 |
杜欣;蔡国平;;双连杆柔性机械臂的主动控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8期 |
4 |
邱亚宇;;封闭空间噪声主动控制次级声源布放位置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35期 |
5 |
郭会军;刘丁;赵光宙;;受扰统一混沌系统基于RBF网络的主动滑模控制[J];物理学报;2011年01期 |
6 |
李春祥,韩传峰,杨文勇;建筑结构在风与地震作用下的时滞补偿主动控制算法[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
7 |
王凌云,刘强生,林建华;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结构非模型主动控制[J];计算力学学报;1998年01期 |
8 |
张涛,戴学丰,王文光;用神经网络对结构振动主动控制力的仿真算法[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
9 |
李敏霞,刘季;主动结构振动控制算法综述[J];世界地震工程;1998年04期 |
10 |
陈晶,张天平,姜海波;一类不确定混沌系统的同步[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11 |
姚伟红;;道路交通的被动控制与主动控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17期 |
12 |
刘栋栋;渠昀山;;城市高架桥模糊简化TS主动控制的优化设计[J];世界地震工程;2008年03期 |
13 |
瞿少成;王晓燕;田文汇;李莎;;混沌同步技术在保密通信中的仿真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14 |
陈毅文;;超混沌Chen-Lee系统的有限时间同步[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
15 |
张京军;曹丽雅;袁伟泽;高瑞贞;;压电智能结构振动的模糊控制及仿真实现[J];工程力学;2009年10期 |
16 |
薛志远;沈世云;;异结构混沌系统之间的统一同步方法[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
17 |
陈敏;周志明;王华;;一个新的三维混沌系统的混沌同步[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18 |
梅胜敏,秦太验,陶宝祺;SMA用于振动主动控制的方法初探[J];力学与实践;1995年04期 |
19 |
钱振东,朱德懋,陈国平,黄卫;压电耦合板主动控制及稳定性分析[J];振动与冲击;2000年01期 |
20 |
孙峰;线性时滞系统的离散滑模砰砰控制方法[J];工程力学;2005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