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内波的特性和内波荷载
【摘要】: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海洋内波的特性与内波荷载,后者主要针对连续分层
的情况进行分析和计算。
首先,推导了内波控制方程。对于二维情形,从 Euler 方程组出发,将其线
性化,得到简谐情况下的内波垂向结构方程,结合表面“刚盖”条件与水底条件,
构成了求解内波的本征值问题;对于三维情况,仍从 Euler 方程组出发,推导了
内波控制方程及其色散关系。针对密度分布的三层模式,计算了垂向速度模态与
内波的色散关系;连续分层的情况,则给出了半板造波的垂向模态分布与空间传
播形态。
其次,详细分析了密度连续分层时的垂向结构问题。利用微分动力系统的知
识,定性地分析了垂向结构方程解的特性。若简谐频率与浮力频率的交点位于水
深范围之内,则交点确定的区域存在内波,而区域外不存在内波,且解是单调的;
若理论上的两个交点位于水深范围之外,则全水深存在内波;若简谐频率高于浮
力频率最大值,则没有内波存在且刚盖条件不再适用。
数值求解内波垂向结构方程,利用两次 Sturm 变换,将其转化为
Sturm-Liouville 标准型,获得了齐次边界条件。其解系构成完备的加权(权函
数为1)内积空间,即Hilbert空间,从而内波现象可以展成该解系的广义Fourier
级数;采用差分方法,将 Sturm-Liouville 方程转化为矩阵特征值问题,每一个
特征值对应一个内波波数,该特征值对应的解则是内波的某一模态。当圆频率连
续变化时,就确定了内波不同模态时的色散关系;由 Sturm 反变换和连续性方程,
计算了垂直和水平速度幅值的纵向分布,继而给出二维内波流场和水质点的运动
轨迹图像;此外,将 Sturm 变换的结果与直接求解内波垂向结构方程的结果进行
了比较,直接求解的结果不满足正交性,且不完备;利用已有的实验数据和数值
结果,进一步探讨了边界条件问题,并给出了更为简明的内波控制方程。
在二维内波流场求解的基础上,采用小尺度物体受力的 Morison 公式进行了
圆柱形杆件的空间受力分析;针对半日潮频(0.08cph)和高频(3~5cph)内波
成分,详细计算了三种浅水情况下的内波荷载,给出了荷载的分布以及总荷载的
数值,并与表面波和海流情况的荷载进行了对比。由于内波谱的存在,文中给出
了不同周期时的内波荷载数值结果。
最后,对内波荷载实验进行了量纲分析及实验装置设计,为模型实验打下了
良好的基础。
|
|
|
|
1 |
徐世昌,王光辉,齐力杰;运动点源产生的内波[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2 |
赵炳爱,苏辉;SAR图像中内波参数提取方法研究[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2年02期 |
3 |
杨劲松,周长宝,黄韦艮,许明光;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内波参数提取方法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0年01期 |
4 |
沈国光,李德筠;内波研究中的射线理论和陷波[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1996年01期 |
5 |
沈国光,李德筠,王日新,徐肇廷;简化Holmboe分层流体密度剖面的形成及其内波实验[J];实验力学;1998年01期 |
6 |
姚金伟;蔡泽伟;徐永春;;连续分层海模式中内波的色散关系[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9年08期 |
7 |
李德筠,王日新,沈国光,程虹;连续分层重力内波的数学模型及其传播模式[J];天津大学学报;1996年06期 |
8 |
方欣华,吴巍,仇德忠;关于南沙海域内波与细结构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
9 |
叶春生,沈国光;海洋内波对小尺度圆柱体作用力的分析与计算[J];天津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
10 |
徐世昌;姚雄亮;;分层流体中水平运动潜体产生的内波分析[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
11 |
汪德昭,尚尔昌,高天赋,张云鹏,张正中,金健,刘志文,杜支前;浅海内波与声场起伏[J];声学学报(中文版);1981年04期 |
12 |
张效慈,张军;变密度深水中的内波向水面的垂直传播[J];船舶力学;2004年01期 |
13 |
徐良波;于文峰;;水下绞车及其在海洋内波现场测量系统的应用[J];舰船科学技术;2009年11期 |
14 |
J.兰德
,吴从林;佛罗里达州对工业污水的处置[J];水利水电快报;2003年15期 |
15 |
陈建军;闵强利;吴旌;徐劲松;;内波测量平台技术[J];水雷战与舰船防护;2010年03期 |
16 |
尤云祥,朱伟,缪国平;分层海洋中大直径桩柱的波浪力[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08期 |
17 |
程广欣;;水压差激光水听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年08期 |
18 |
张军,张效慈,赵峰,洪方文;源于水动力学的潜艇尾迹非声探测技术研究之进展[J];船舶力学;2003年02期 |
19 |
秦萍;物理海洋学的“冲浪者”——访物理海洋学与海洋环境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业立[J];中国船检;2004年07期 |
20 |
张明照;王伯雄;罗秀芝;刘国忠;刘振江;余超;;一种高灵敏度阴影法内波显示系统的设计[J];光学精密工程;2005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