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荧光法诊断早期胃肠癌的方法和理论研究
【摘要】:癌症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一大疾病,抗癌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在诊断方法上,其重点正由传统的基于症状的诊断模式向以信息为依据的诊断模式转变。自体荧光法能够体现组织的生化和形态特性,能够实时、无损地检测早期的微小癌变,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诊断手段。
在本课题组前期的工作基础上,本文紧紧抓住组织自体荧光光谱的特点,研究设计了高性能的自体荧光法早期胃肠癌诊断系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癌变组织诊断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自体荧光在组织中传输的理论研究。总之,针对本课题的跨学科性要求,本文在检测系统、临床癌诊断实验以及组织中荧光传输理论研究等方面均作了大量工作,其主要内容有:
1、高性能自体荧光诊断早期胃肠癌的诊断系统研制
综合运用激光技术、光电检测技术、计算机技术,利用YAG泵浦钛宝石激光器产生符合临床应用要求的能量20μJ/mm~2、频率1Hz的脉冲激发光源,激发组织的自体荧光,设计并组建了检测微弱自体荧光信号的高灵敏度探测装置,并对仪器进行整体调试与标定。利用本系统的荧光采集方法,有效地改善了弱光信号的探测问题。经35组实验标本验证,该系统能够获得信噪比很高的荧光光谱。该实验仪器能够与多种常规医用内窥镜配合,适合人体消化道以及体表部位的自体荧光光谱分析与诊断。
2、正常和癌变组织的自体荧光光谱的检测及特征分析
YAG泵浦钛宝石脉冲激光器是可变波长的激发光源,本文在350nm~400nm之间选择多个激发波长激发组织的自体荧光光谱,经过仔细分析和比较,最终确定能够诱导胃肠道正常组织与癌变组织产生最大荧光光谱差异的最佳激发波长为360nm。通过对35组正常组织与癌变组织对照标本的测试,首次提出以425nm~475nm波段光谱形状差异来区分两种组织,并以该段光谱拟合曲线的区间最大曲率作为组织判别依据,使识别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到96%以上。
3、荧光传输理论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在深入研究光与生物组织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荧光在组织中传输的理论研究。本文利用蒙特卡罗模拟建立了自体荧光在双层胃肠壁组织中的传输理论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分析了不同的组织形状、结构、几何
|
|
|
|
1 |
毛慈波,陆冬生,赵晓杰,江山,陆琳,安承武,范永昌,李再光,尹朝礼,梁扩寰,冯钊;紫外激光诱导CAG组织的自体荧光的研究[J];光电子.激光;1994年03期 |
2 |
丁祖玖,洪素珍,李俊,黄裕华;LSM下乳癌、乳腺囊性增生症早期恶变及乳腺增生细胞荧光特性的观察[J];激光杂志;1996年05期 |
3 |
吴敏,丁建华,李建东,王传晶;肾病患者血清荧光光谱分析初探[J];激光杂志;2005年02期 |
4 |
马君,毛伟征,李颖,史晓风,王荣,郑荣儿,孟继武;自体荧光光谱检测胃浆膜识别胃癌组织[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05年02期 |
5 |
许伟,赵鸣武;肺癌细胞培养液中自体荧光的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1998年04期 |
6 |
张阳德,刘蔚东,何剪太,万小平,李年丰,彭健;大肠正常组织和癌组织自体荧光差异病理学基础[J];中国内镜杂志;2000年05期 |
7 |
A.P.Ciardella,G.C.Lee,K.Langton,CRA,J.Sparrow,JayKlancnik,S.Chang;黄斑裂孔诊断的新方法:自体荧光检测(英文)[J];国际眼科杂志;2003年04期 |
8 |
Kara M.A.;Peters F.P.;Ten Kate F.J.W. ;J.J.G.H.M. Bergman;赵天智;;内镜自体荧光成像技术将提高Barrett食管早期瘤检测率[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2005年09期 |
9 |
许伟,赵鸣武!100083,顾国忠!100083;血清自体荧光对肺癌诊断意义的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年03期 |
10 |
;肺肿瘤和正常组织自体荧光与激发光波长的关系[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1992年01期 |
11 |
毛慈波,陆冬生,赵晓杰,江山,陆琳,永承武,范永昌,李再光,尹朝礼,梁扩寰,冯钊;紫外激光诱导胃癌组织自体荧光的研究[J];光电子.激光;1994年01期 |
12 |
李步洪,谢树森,林棋榕;激光诱导荧光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
13 |
张阳德,董可,任力锋;偏最小二乘法+神经网络用于大肠癌组织自体荧光的模式识别[J];中国医学工程;2004年04期 |
14 |
刘蔚东,张阳德,唐贵林,杨林;结肠早癌自体荧光内镜诊断系统研究Ⅱ.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自体荧光机制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2000年02期 |
15 |
张阳德,刘蔚东,彭健;大肠正常组织和癌组织的自体荧光光谱特征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0年09期 |
16 |
尚政军;口腔鳞状细胞癌自体荧光颜色定量分析的初步研究[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0年05期 |
17 |
唐贵林,张阳德,吕海宝;大肠组织自体荧光光谱的判别诊断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1年12期 |
18 |
夏代林,何继善,张阳德,彭健,刘雁群;组织自体荧光的Monte Carlo仿真方法(英文)[J];中国医学工程;2003年06期 |
19 |
魏华刚;谢力;景明;;自体荧光内镜在肿瘤(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年10期 |
20 |
陈晓冬,郁道银,谢洪波,徐智;自体荧光在组织中的传输规律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3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