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堡寨聚落研究
【摘要】:传统堡寨聚落作为我国聚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类型,却尚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而在今日城乡大规模建设中,其现存遗构也正处于衰败之危; 因此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紧迫而必要。本文首先从宏观上以“设防形态”这一新的角度对中国传统聚落分类进行系统审视,建立“传统防御性聚落”类型框架; 通过各类型横向比较,揭示堡寨聚落“群落外围线性设防为主”的防御本质特征。其次,结合文献史籍以及具体实例,从史学研究的角度廓清堡寨聚落的起源与发展脉络,强调指出“堡”与“城”同源并行的演化规律; 研究着重围绕对“民防体系堡寨”与“军防体系堡寨”两方面的梳理展开,分析探讨各自在不同时期的发生机制、性质职能、组织方式、基本形制等方面的特点; 并从建筑技术层面概括总结外围设防工程的发展与构成。在此基础上,选择秦晋地区这一曾经广布堡寨、而现今依然保留有相对丰富的明清与民国时期防御性遗构的典型地区作为研究重点,分析阐明本区域堡寨聚落发生的背景环境以及分布规律; 进而以大量的调研实例为依托,通过各类型堡寨聚落的分项实态研究,归纳讨论其个性与共性特征,以期更加明晰并充实对这一特殊聚落形态的认识。文章进一步关注聚落建筑构成的“物质硬防卫”与“精神软防卫”双重性格的防御机能,对堡寨聚落防御体系的空间内涵作以深层次的剖析; 针对心理学层面的精神软防卫系统,提出“防卫虚像效应”的概念,其相关研究,不仅丰富了防卫空间理论,也为当今安居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TU982
|
|
|
|
1 |
熊昭明 程州 刘文 汪遂先 闫少朋 陈坚;[N];中国文物报;2007年 |
2 |
余建斌;[N];人民日报;2008年 |
|
|
|
|
|
1 |
张庆英,王国庆,张超,罗骏;安防网络中的数字及图象信号传输(英文)[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
2 |
林晨;砼小型空心砌块住宅的抗震计算探索[J];住宅科技;1997年09期 |
3 |
张勃,张向东,赵勇,赵军;新型防水材料应用中若干问题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00年04期 |
4 |
王绚,黄为隽,侯鑫;山西传统堡寨聚落研究[J];建筑学报;2003年08期 |
5 |
张向东,张晶,张志敏;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应用与施工技术[J];低温建筑技术;2000年02期 |
6 |
倪旻;;建筑工程抗震设防问题研究[J];科技资讯;2007年15期 |
7 |
李泓沁;;兰溪勾蓝瑶古寨防御性规划探析[J];南方建筑;2006年05期 |
8 |
王绚;侯鑫;;传统堡寨聚落的精神防卫机能[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
9 |
王绚;传统堡寨聚落防御性空间探析[J];建筑师;2003年04期 |
10 |
石峰;郝少波;;鄂西北南漳地区堡寨聚落探析[J];新建筑;2008年05期 |
|
|
|
|
|
1 |
王绚;侯鑫;;古代堡寨设防相关称谓概念考析[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
2 |
曹春平;;福建漳浦赵家堡[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辑(首届中国建筑史学全国青年学者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9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