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两岸地面沉降分析与控沉对策研究
【摘要】:
我国北方地区的地面沉降现象非常普遍,尤其是天津地区十分严重,已经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比较严重的影响。为此,深入分析海河两岸地面沉降的原因,并以此建立合理完善的控制地面沉降的措施,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对天津市地面沉降的历史及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了造成地面沉降的主要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通过对海河两岸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的简单介绍,说明海河两岸地层和地貌形成的原因。再通过对海河两岸沉降的历史和现状的说明和对比,展示现在地面沉降受到历史原因的影响,同时说明不同土层对地面沉降的贡献。然后从不同方面说明地面沉降的原因,并且明确地质构造和海平面上升等自然原因已经成为海河两岸地面沉降的重要因素;而局部软土次固结也是地面沉降的不可忽略的因素;针对人为原因,主要说明地下水过度开采是地面沉降的又一重要因素,尽管现在对地下水严格限制,由于历史原因,地下水开采后土体滞后固结也是地面沉降的一个因素。
最后根据这些原因提出控制沉降的措施,包括探索实时、快速、有效的监测方法,GIS系统和数据库的建立,理论模型的研究和地下水开采、回灌的控制等,最后简单提及对建筑物密度和容积率的控制。
|
|
|
|
1 |
宋珍炎;徐淮地区地面沉降简析[J];中国地质;1996年01期 |
2 |
王金凯;济宁市对城区地面沉降实施动态监测[J];山东地质;1999年03期 |
3 |
张迎珍;;地面沉降危害及防治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01期 |
4 |
郝社锋;;江苏省苏锡常地区面沉降防治[J];地质学刊;2011年02期 |
5 |
刘德寿;洛阳市地面沉降初步分析[J];中州建筑;1995年04期 |
6 |
阎世骏,刘长礼;城市地面沉降研究现状与展望[J];地学前缘;1996年01期 |
7 |
武胜忠,方鹏飞;地面沉降的计算理论和方法[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
8 |
朱建军;环渤海地区地面沉降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灾害学;2000年02期 |
9 |
袁铭,周维尔;苏州市地面沉降灾害及其成因分析[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1年02期 |
10 |
张阿根,龚士良,刘毅;台湾地面沉降及其监测控制[J];上海地质;2002年03期 |
11 |
陈福明;邹玉生;;宁波市轨道交通地面沉降监测实施探讨[J];城市勘测;2010年04期 |
12 |
钱寿易,顾小芸;上海地面沉降计算[J];岩土工程学报;1981年03期 |
13 |
wilsom,kirkpatrick,partners,R J Mair,MJ Gumn,M P O'Reilly,钟永贵;软粘土中浅埋隧洞周围的地面沉降[J];地下空间;1984年03期 |
14 |
陈基禄,王海军,邸剑;地面沉降监测管理系统软件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995年06期 |
15 |
桂和荣,陈兆炎,任守义,钱谋始;淮南市区东部地面沉降机制研究[J];安徽地质;1995年04期 |
16 |
刘飒;试论地下水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J];东北水利水电;1995年07期 |
17 |
伍洲云;常州市地面沉降现状及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9年03期 |
18 |
张伟,段保旭,付耀军;考虑地层结构和地下水位变化时地面沉降的模拟和预测[J];工程勘察;2002年05期 |
19 |
任雅萍;太原市“九五”期间地面沉降研究[J];城市勘测;2004年01期 |
20 |
周金龙,乐艳莉;地面沉降对工程沉降监测数据的影响及分析[J];上海地质;200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