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排污河POPs归趋行为
【摘要】:
我国众多河流蓄集大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但目前关于河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归趋行为的系统研究较为缺乏。本文以大沽排污河为例,系统研究了POPs的河流环境迁移行为。
采集自天津大沽排污河的底泥样品进行了特征分析:全河段底泥TOC含量较高,平均值约为8%,利于吸附POPs;Malven Mastersizer激光粒度仪测定了大沽排污河悬浮物和沉积物的粒径分布,结果表明主要以粉砂为主,占60%左右,其次为黏土,占30%左右,大沽排污河底泥颗粒属于细颗粒;悬浮物样品和表层沉积物样品经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石英和伊利石是大沽排污河底泥悬浮物及沉积物矿物的主要成分,两者之和分别占75.5%和62.2%;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河流底泥悬浮物和沉积物的形态没有本质差别。
调查了大沽排污河底泥OCPs类POPs的分布特征:GC-MS定性、GC-ECD定量分析了底泥及水体中的POPs,结果表明,大沽排污河POPs污染较为严重,2005年表层底泥中的HCHs和DDTs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13.73ng/g、40.86 ng/g。大沽排污河底泥OCPs中HCB浓度明显高于其它OCPs浓度,HCB浓度范围17.5~1315ng/g,平均240 ng/g,是大沽排污河首要POPs。底泥悬浮是水体POPs主要来源。
研究了与POPs归趋密切相关的底泥悬浮、吸附-解吸、悬浮物沉降环境行为过程:使用水力槽试验装置研究了堆积密度和剪应力对侵蚀速率的影响,并回归出侵蚀速率与堆积密度和剪应力的关系式;实验研究表明HCB在悬浮底泥的解吸规律符合快、慢2段一级动力学模型,并建立了POPs快、慢两段吸附-解吸数学模型,揭示了各相污染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悬浮颗粒物浓度是影响平衡时间的主要因素,得出了平衡分配系数与悬浮底泥浓度成幂函数关系式;实验得到底泥群体沉降速度与按照底泥中值粒径得出的单颗粒在清水中沉降速度近似相等。对于含沙浓度较低的河流,浓度对沉速的影响不显著。
基于河流污染物运动理论,并结合大沽排污河污染物悬浮、沉积、吸附-解吸运动规律得到了能够揭示POPs迁移、转化的数学模型,并得到符合实测的数值解,计算出POPs的入海通量约为4.32 Kg/d,模型能够很好的预测河流POPs的归趋,为环境管理部门决策做出了技术支持。
|
|
|
|
1 |
晓问;《斯德哥尔摩公约》走进中国——国家环保总局环监局局长陆新元访谈录[J];中国检验检疫;2005年01期 |
2 |
刘建国,胡建信,唐孝炎;中国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基本义务和障碍的初步识别[J];环境保护;2002年08期 |
3 |
未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POPs)斯德哥尔摩公约[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2年02期 |
4 |
余志平;五月,是否终结POPs[J];知识就是力量;2001年05期 |
5 |
余刚,黄俊,张彭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倍受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J];环境保护;2001年04期 |
6 |
张田勘;DDT缘何禁而不绝[J];绿叶;2005年01期 |
7 |
蔡伟芸;从POPs公约谈公众环保教育的迫切性[J];今日科技;2005年01期 |
8 |
牟一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全球性环境新课题[J];中国标准化;2003年01期 |
9 |
王铁宇,吕永龙,张红,史雅娟;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状况及宏观对策[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年11期 |
10 |
苏丽敏,袁星,赵建伟,杨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及其归趋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3年05期 |
11 |
刘信安,吴方国;多介质环境模型研究太湖藻类生物量对POPs的影响[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年01期 |
12 |
丁辉;李鑫钢;徐世民;孙贻超;邵晓龙;;大沽排污河底泥中六氯苯的解吸[J];天津大学学报;2007年11期 |
13 |
庄春来;斯德哥尔摩公约与水泥清洁生产[J];中国水泥;2004年10期 |
14 |
董玉瑛,冯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和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年06期 |
15 |
谢武明,胡勇有,刘焕彬,许振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环境问题与研究进展[J];中国环境监测;2004年02期 |
16 |
尤世界,崔崇威,赵庆良,李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中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
17 |
丁辉;李鑫钢;徐世民;孙贻超;邵晓龙;;悬浮底泥六氯苯吸附-解吸行为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2期 |
18 |
苏丽敏,袁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及其生态毒性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重庆环境科学;2003年09期 |
19 |
戴天有,曾燕君,魏复盛,刘咸德;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续完)[J];干旱环境监测;2003年04期 |
20 |
;中美两国面向斯德哥尔摩公约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控制决策管理和科学研究沟通研讨会[J];环境科学;2004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