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性1,1’-联萘-2,2’-二酚的合成及TCNQ稀土金属络合物磁学性能的研究
【摘要】:
首先,以(L)-(+)-酒石酸和(L)-天冬氨酸、(L)-谷氨酸、(L)-脯氨酸、(L)-苯丙氨酸以及(L)-酪氨酸等氨基酸为反应底物,分别与几种低级脂肪醇和邻苯二胺反应,合成了(1R,2R)-二(2-苯并咪唑)乙二醇(BBImED)、(1S),2-二(2-苯并咪唑)乙胺(BBImEA)以及(1S),3-二(2-苯并咪唑)-1-丙胺(BBImPA)等几种具有光学活性的二元苯并咪唑类化合物,还有(L)-脯氨酸乙酯(PEE)、(L)-苯丙氨酸乙酯(PAEE)、(L)-苯丙氨酸异丁酯盐酸盐(PAiPE·HCl)、(L)-苯丙氨酸正丁酯(PAnBE)、(L)-酪氨酸甲酯(TME)和(L)-酪氨酸乙酯(TEE)等几个氨基酸酯类衍生物以及一种新的化合物——(1S)-(2-苯并咪唑)-2-(对-羟基苯基)乙胺(BImpHPEA),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氢核磁共振谱以及旋光度等对这些化合物进行表征。
其次,首次以(L)-(–)-α-苯乙胺、(L)-脯氨酸和(L)-酪氨酸为手性诱导剂,以CuCl_2·2H_2O和FeCl_3·6H_2O为催化剂,在几种反应介质(包括水及其它的一些有机溶剂)中氧化偶合2-萘酚,合成了光学活性的BINOL。当(L)-酪氨酸作为手性诱导剂,CuCl_2·2H_2O作为催化剂,9:1(体积比)的乙醇溶液作为反应介质时,化学产率可达79%,同时光学产率(e.e.值)可达49.4%。根据(L)-(–)-α-苯乙胺和铜(II)催化剂存在条件下不同反应介质中2-萘酚氧化偶合反应的结果,讨论了反应介质对化学产率和光学产率的影响,确定了2-萘酚的氧化偶合反应为离子型反应。另外,根据所得产物的立体构型,进一步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
再次,由光学活性氨基酸类衍生物和一些过渡金属无机盐,如CuCl、CuCl_2·2H_2O、FeCl_3·6H_2O以及CoCl_2等,首次合成了几种手性过渡金属络合物,并在有机溶剂中催化氧化偶合2-萘酚,制得了光学活性的BINOL。结果表明:由(L)-酪氨酸乙酯和CuCl_2·2H_2O制备而得的络合物CuCl_2–TEE与由(1S)-(2-苯并咪唑)-2-(对-羟基苯基)乙胺(BImpHPEA)和CuCl制备而得的络合物CuCl–BImpHPEA的催化效果较好,化学产率分别达到67%和72.6%,光学产率(e.e.值)分别达到62.1%和53.9%,而由(L)-苯丙氨酸乙酯和无水CuCl2制备而得的络合物CuCl2–PAEE的催化活性相对稍低,化学产率和光学产率(e.e.值)分别为22.4%和44.5%。
还合成了N,N,N,’N’-四苄基乙二胺(TEBDA)及其铜(II)络合物二(桥-氯)-二[氯(N,N,N’-三苄基乙二胺)铜(II)](Cu–TriBEDA),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氢核磁共振谱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表征了这两种化合物。Cu–TriBEDA络合物分子为Cu二聚化合物,且每个晶胞中含有两个相似但在晶体学上相互独立的Cu二聚单元。此外,以Cu–TriBEDA为催化剂、空气为氧化剂制备了外消旋的BINOL。
在少量外消旋BINOL和NaOH存在条件下,以K_2S_2O_8为引发剂,以丙烯酸为反应单体,采用传统的自由基溶液聚合方法在水溶液中首次制备了BINOL交联的聚丙烯酸树脂,并通过红外光谱对所得产物进行表征。当反应体系中存在外消旋的BINOL时,自由基聚合反应仍能顺利完成,这表明:虽然BINOL为酚类化合物,但是它不能作为聚合反应的阻聚剂;相反地,在丙烯酸聚合反应过程中,它可以起到交联作用。通过进一步对BINOL交联的聚丙烯酸树脂吸水性能的测定,结果表明BINOL交联的聚丙烯酸树脂作为高吸水性树脂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以对苯二酚、2-萘酚、吗啉和哌啶以及甲醛或多聚甲醛为反应底物,通过酚类化合物的区域选择性Mannich胺甲基化反应,首次了合成了几种Mannich碱,通过对反应机理的研究,比较了经典Mannich反应与改进的Mannich反应之间的异同点。
最后,合成了一系列含有7,7,8,8-四腈基对苯醌二甲烷(TCNQ)的稀土金属络合物Ln(phen)_4(TCNQ)_4(H_2O),通过熔点、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等对它们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室温下七种Ln(phen)_4(TCNQ)_4(H_2O)络合物的磁学性能以及Nd(phen)_4(TCNQ)_4(H_2O)络合物低温条件下的磁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室温条件下还是在低温条件下,Ln(phen)_4(TCNQ)_4(H_2O)络合物均为顺磁性化合物。
|
|
|
|
1 |
张明杰,施秀芳,蔡桂梅,李松林,李靖;N-二苯基氧化膦亚甲基-(S)-焦谷氨酸及其硝酸铈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J];中国稀土学报;2002年S1期 |
2 |
张康侯;;金属间化合物CePd_5,PrPd_5和NdPd_5的晶体结构(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年02期 |
3 |
杨华祥,杨宗邃,马建中;丙烯酸类聚合物鞣剂的Mannich反应改性研究[J];中国皮革;2001年21期 |
4 |
杨华祥,杨宗邃,马建中;丙烯酸类聚合物鞣剂的Mannich反应改性研究(续)[J];中国皮革;2002年01期 |
5 |
刘庆,陈刚,魏俊发,刘玲,吴亚,乔珍,黄涛,邓芳;微波辐射下3-(N,N-二羧甲基)氨甲基水杨酸的合成[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5年05期 |
6 |
张青山;张辉淼;郭炳南;;含杂环多长碳链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J];现代化工;2006年02期 |
7 |
邹君华,易林;2-(α-芳氨基)苄基环已酮的合成新法[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2期 |
8 |
卢绍杰,孙希明;两性聚丙烯酰胺反相胶乳合成的研究(英文)[J];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2000年01期 |
9 |
邹君华,易林;苯乙酮、对甲氧基苯甲醛和芳香胺的Mannich反应[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1期 |
10 |
张强;Mannich反应[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
11 |
刘祖广;陈朝晖;王迪珍;;木质素的Mannich反应研究进展[J];中国造纸学报;2007年01期 |
12 |
张俊祥;高松平;周激;;以二氯甲烷为溶剂对乙酰基二茂铁Mannich反应的研究[J];化学工程;2009年07期 |
13 |
陈光旭,徐秀娟,刘利军;芳香胺参加的Mannich反应(Ⅱ)——用芳胺盐酸盐合成β-芳胺基酮[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2年S1期 |
14 |
邹君华,易林;环戊酮、苯甲醛和芳香胺参加的Mannich反应[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2期 |
15 |
肖敏,吴筱屏,梁本熹,村松Y,李志良;芳香醛和芳香胺参予的Mannich反应及其合成应用[J];化学试剂;1997年01期 |
16 |
朱建星;Mannich反应制备胺基树脂及由其制备的螯合树脂的吸附性能初探[J];辽宁化工;2005年04期 |
17 |
惠斌;孟娜;陈凤凰;丁雄;肖敏亮;陈志娟;郭保收;唐文明;;离子液体中的Mannich反应研究[J];化学试剂;2006年06期 |
18 |
吴璇;李维思;李振江;;氨基磺酸催化的Mannich反应合成β-氨基酮[J];化学试剂;2008年04期 |
19 |
席雁生,张志俊,李健;聚丙烯酰胺Mannich反应动力学的研究[J];青岛化工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
20 |
王建华;氮杂冠醚的Mannich碱合成及其对金属离子的萃取[J];应用化学;1996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