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距离调水工程渠道输水控制数学模型研究及非恒定流仿真模拟系统
【摘要】:
在长距离调水工程中,渠系输水控制运行是最重要任务之一,特别是对复杂的大型长距离调水工程,其特点是距离长,控制站点多,分布不均,要求实行不间断供水,调度和控制十分复杂,任何调度运行的失误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研究新的、高效的输水控制新技术及非恒定流仿真模拟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1)对带有梯级泵站的大型长距离调水工程,电费是最大的运行成本之一,为了降低输水成本,本文利用电网峰荷期和基荷期不同的电价及最优化原理,提出了一种针对长距离复杂调水工程的最优输水控制模型。从仿真模拟结果看,优化控制方法不仅能有效的降低运行电费,也能有效控制水位的变化,而且可以以最少泵站开停机次数,有效控制整个渠道运行。
(2)针对大型自流型调水工程,根据控制蓄水量法的基本原理、最优化理论和多年调度运行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种使渠道内水流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到目标水位的最优输水控制的二步法模型。较传统输水方法:一是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使渠道水位恢复到目标水位,传统方法需要几天才时间完成调控的渠道,用本优化控制方法,可在几小时内使渠道水位达到目标水位;二是模型中对渠段的蓄水量变化速率、流量变化等进行了约束,因此能使渠道内水流平稳运行,也可避免由于水位降落速度过快产生的渠堤滑坡。
(3)根据明渠输水特点,提出了将传统渠道下游常水位输水PID控制和RBF人工神经网络控制方法结合的非线性输水控制模型,使输水控制具有自学习、自适应功能,容错性、鲁棒性强的特征。通过非恒定流仿真表明,基于RBF网络的PID输水控制方法,能够通过不断学习,自动调整控制参数,使输水控制过程超调量小,响应速度快,具有不需要特意选择或计算控制参数的优点。
(4)根据模糊控制的优点,结合PID控制结构简单、稳定的特点,建立了渠道输水控制参数自适应模糊控制输水模型。模型通过模糊推理,吸纳渠道输水自动控制的专家经验,实现参数的优化,使控制过程始终处于一个较优的状态。水力模拟结果表明,用模糊自适应控制渠道输水,能明显减少超调量,输水控制的动态特性也得以改善。
(5)根据渠道输水具有非线性的特点,提出了渠道输水控制的非线性PID数学模型;分析了渠道输水PID控制响应曲线,各个阶段控制参数对控制过程的影响,根据参数相对较优的变化趋势确定了比例、积分、微分参数的非线性函数曲线。进行了非线性PID控制的非恒定流模拟,仿真结果表明,应用实时调整增益参数的非线性模型较常规线性PID控制结构简单、响应速度快,超调量小。
(6)提出了步进式PID渠道输水控制模型。在步进式PID渠道输水控制过程中,目标水位不是一次设定的静态水位,而是动态的、多步的,使输入指令一步一步的逼近所要求的最终目标水位。步进式控制可使渠道输水更稳定,使水位下降速度可控,具有简单实用、可控性强的特点。仿真结果表明,较常规PID控制,步进式PID控制渠道输水,水位波动小,超调量小,较适合需要严格控制水位变化的明渠输水或冰期输水。
(7)研究并开发了专门针对长距离调水工程调度运行及自动控制过程的非恒定流仿真模拟系统,系统可用特征线法也可用隐格式法计算。可用于实际输水调度、输水控制模型研究、河网调度等。系统针对渠道输水控制,编写了常用的渠道输水自动控制模型及RBF神经网络法、模糊控制法、二步法、优化法及步进法的控制程序。用户也可自定义控制过程。
|
|
|
|
1 |
邓广福;刘光达;周志坚;;半导体激光器多环控制策略研究[J];半导体光电;2007年06期 |
2 |
李金朋;;炼焦配煤优化应用研究[J];科技风;2009年15期 |
3 |
詹习生;张先鹤;吴杰;;基于优化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的加热炉应用[J];河北工业科技;2009年05期 |
4 |
鲍晓红,贾英民;用神经网络镇定可反馈线性化的仿射非线性系统[J];航天控制;1995年04期 |
5 |
莫松海,喻晓峰,肖奇萍;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自校正模糊控制器[J];模糊系统与数学;1996年03期 |
6 |
周尚明,刘定生;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在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年02期 |
7 |
尚珊珊;尤建新;;质量成本模糊神经控制模型的建立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01期 |
8 |
李旭明;神经网络模糊控制器单片机实现[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
9 |
洪奕光,秦化淑,梅生伟;控制器引起的混沌现象[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6年11期 |
10 |
费敏锐;智能控制综合方法──21世纪的先进控制方法[J];世界科学;1998年08期 |
11 |
李青茹,吕振肃,张英林,陆晓峰;基于神经网络的模糊控制器[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
12 |
赵春元,张玉艳,于红霞;神经模糊控制及其对汽包水位控制的仿真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13 |
田丽,曹安照;人工神经网络──模糊控制(ANN-FC)与自组织理论──兼谈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02期 |
14 |
姚尹武,熊金涛,毛宗源;一种神经网络自组织模糊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6年06期 |
15 |
张其光,王执铨;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设计及其稳定性分析[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9年05期 |
16 |
陈世权,吴今培,肖健华;模糊控制技术的若干问题[J];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
17 |
江友华,曹以龙,龚幼民;BP网络在变频空调中的运用[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5期 |
18 |
费敏锐,陈伯时,郎文鹏;智能控制方法的交叉综合及其应用[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6年03期 |
19 |
高芳征;袁付顺;高存臣;;一类高阶非完整系统的鲁棒适应模糊控制[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9年03期 |
20 |
贺剑锋,陈晖,黄石生;模糊控制的新近发展[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