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框架顶钢结构加层抗震分析
【摘要】:
近年来由于城市工业化和商业化的迅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日趋紧张,许多原有建筑物已经不能满足新的需求,需要进一步扩大使用面积。在这种情况下建筑加层就成了扩大房屋面积的一个很好手段,钢结构加层是目前逐步被推广的一种房屋加固与改造形式。由于下部原结构多为砌体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因此组合成的结构属于混合结构。由于这种混合结构是由两种具有不同阻尼比的材料组成,构成了非比例阻尼的结构体系。
对于加层结构,不仅要进行加层部分的设计,而且应进行结构的整体分析。加层后整体结构的动力特性与原结构有较大变化。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多地震国家,加层结构的抗震性能的研究尤其不能忽视。
本文采用平面弹塑性时程分析软件NDAS2D,对钢筋混凝土框架顶部加两层钢框架的结构进行考虑非比例阻尼特性的弹性时程直接动力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不同阻尼比和不同刚度对整体框架的抗震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这种结构在顶部钢框架几层有较大的鞭梢效应。鞭梢效应是由于该部位刚度和阻尼突然减小两个原因引起的,忽略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准确计算结构的位移和内力,从而给设计带来安全隐患。设计计算中除应考虑这种结构两部分间刚度差异影响外,还应考虑其阻尼差异的影响。算例计算结果还表明,因折算阻尼比法没考虑钢框架部分阻尼比突然减小的因素,如用于设计计算,将带来不安全的结果。通过用非经典振型迭加法对算例一的计算并将其内力和位移结果与直接积分法结果比较,说明可以使用非经典振型迭加法来提高计算效率。最后,对这类结构的设计提出几点建议。
|
|
|
|
1 |
田慧;王依群;;混凝土房屋钢结构加层抗震分析[J];天津建设科技;2009年02期 |
2 |
杨晓明;周东明;李海峰;;某高层建筑加层钢框架柱脚节点的抗震构造[J];工业建筑;2007年09期 |
3 |
丁晓玲;;配筋砌块砌体结构地震反应分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
4 |
沈古成;司旭涛;苏艳梅;;型钢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震反应时程分析[J];山西建筑;2010年04期 |
5 |
姜炳麟;;线性阻尼系统设计的新途径——模态阻尼比矩阵理论的应用[J];应用科技;1990年03期 |
6 |
易南概,伍雪南,张斌,吴大群;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8期 |
7 |
王平;;桥梁结构抗震设计中梁单元刚度矩阵的建立过程[J];内江科技;2007年05期 |
8 |
程浩德;房贞政;;有粘结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抗震性能试验[J];建筑结构;2008年06期 |
9 |
王冬梅;张爱林;;2008奥运羽毛球馆新型弦支穹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J];工业建筑;2010年05期 |
10 |
周克琼;;避雷器抗震性能探讨[J];电瓷避雷器;1980年02期 |
11 |
钱德玲,赵元一,王东坡;桩-土-结构体系动力相互作用的试验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11期 |
12 |
李国强,方明霁,刘宜靖,陆烨;钢结构住宅体系加气混凝土外墙板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5年10期 |
13 |
姜炳麟,D.J.Inman;关于线性离散系统模态阻尼比矩阵和系统阻尼比矩阵的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
14 |
张代涛,宋菊芳,战振玲;钢筋网水泥砂浆加固砖房的抗震性能研究[J];莱阳农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
15 |
张涛;王元清;石永久;麻建锁;;钢筋混凝土框架顶部钢结构加层的抗震性能反应谱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6年03期 |
16 |
郑军;王海平;;结构静力弹塑性理论研究论述[J];山西建筑;2007年17期 |
17 |
朱丽华;白国良;李晓文;赵春莲;李红星;;基于主子系统耦合效应的直接空冷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
18 |
李兵;李宏男;;偏心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模型的振动台试验[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
19 |
干钢;曹云中;吴杰;唐锦春;;空间异形柱框架与矩形柱框架抗震性能比较[J];建筑结构;2006年S1期 |
20 |
高崇仁,董良杰;对双梁桥式起重机阻尼系统作用下振动频率计算[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