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传质塔板罩内气液两相流动及传质过程的研究
【摘要】:
立体传质塔板(CTST)以梯形立体结构的帽罩为单元,将气液两相流动和传质从塔板上延伸至大部分塔板空间。罩内的气液流动是造成这种延伸的关键所在,同时又是促进传质的主要区域。对罩内气液流动和传质的研究既是优化帽罩结构的基础,又为预测整个塔板的传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在直径600mm的工业规模冷模实验塔中,研究了喷射板倾斜角度(α)和塔板伸入罩内长度(Wb)对罩内气液两相流体力学参数的影响,获得了较优的帽罩结构参数为α=8o、Wb=10mm。对帽罩进行了传质实验研究,得到了罩内沿高度方向的浓度分布,以及提升段和喷射段的传质速率和传质效率。
提出了采用不同模型对帽罩内气液两相流场分段模拟的方法。在充分考虑表面张力和气液相互作用力对两相流动影响的情况下,用VOF方法建立了能够较好追踪两相界面的提升段两相流模型。采用颗粒轨道模型模拟了喷射段的气液两相流动,模型中考虑了高速气体对液滴施加的曳力、液滴所受重力和虚拟质量力的影响,用随机轨道模型计算了液滴的湍流扩散。根据模拟结果,对提升段重点讨论了不同操作条件及帽罩结构对液膜流动的影响,得到了液膜流动的变化规律。在喷射段重点讨论了液滴粒度的分布规律,其结果与R-R分布函数符合较好,获得了液滴粒度的分布参数和特征尺寸。
分别建立了提升段和喷射段的传质模型,并对罩内传质进行了计算。在提升段把夹带液滴的核心气流看作等效流体,利用两相流模型对其进行了浓度分布和传质效率计算。在喷射段,以特征液滴的传质来处理复杂的传质过程,对喷射段浓度分布和传质效率进行了初步预测。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的整体趋势一致。
|
|
|
|
1 |
朱曾用;微机软件在化工计算中的应用(三)[J];化学世界;1986年08期 |
2 |
张荣军;陈军斌;任月玲;;水平井筒中流型识别的数学方法[J];特种油气藏;2009年02期 |
3 |
李永成;谷俊杰;;鼓泡塔中气液两相流与浸没在其中的水平管间的传热研究[J];天津理工大学学报;1993年02期 |
4 |
孙志强;张宏建;;气液两相流水平绕流柱体的动态压降特性[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
5 |
张勇;赵武;何岳;阮坤邦;;弯管流量计在石化行业中的应用[J];石油化工自动化;2010年01期 |
6 |
韩济亮;莫经伦;侯淑珍;;倾斜管中气体-幂律液体两相流的实验研究[J];油气田地面工程;1987年03期 |
7 |
陈维平;江帆;李元元;李小强;;射流曝气的气液两相流的数值模拟[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6年03期 |
8 |
吕宇玲;王鸿膺;;气液两相流气液量与流型转变的研究[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6年01期 |
9 |
冯进;丁凌云;张慢来;;离心式气液分离器流场的全三维数值模拟[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2006年10期 |
10 |
沈华民;;先进理念是尿素技术创新之本[J];化肥设计;2007年04期 |
11 |
马豪;赵秀峰;;气液流经标准孔板压差特性数值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9年05期 |
12 |
闵敏;王鹏;贾京坤;王汉潇;;井下螺旋分离器内气液两相流场的数值模拟[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0年04期 |
13 |
张春梅;孔祥玲;王宗勇;吴剑华;;SMV静态混合器内气液两相流压降的研究[J];当代化工;2011年05期 |
14 |
王绍亭,陈树章,徐平,贾绍义;新型塔填料液相轴向混合的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1985年02期 |
15 |
符锡理;;低温流体管流特性及计算[J];低温与特气;1993年01期 |
16 |
朱家文,周晓葵,王大为,陈葵,章寿华;液滴在液液接触塔中的前混返流模型[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
17 |
胡学铮,陈烨璞,倪邦庆,虞学俊;界面现象与液滴聚并[J];物理化学学报;1998年02期 |
18 |
赵立新,蒋明虎,李枫,贺杰,李金玲,孙海晶;旋流器分散相液滴受力分析──液─液水力旋流器速度场研究之五[J];石油机械;1999年05期 |
19 |
王永伟;黑液的燃烧[J];国际造纸;2001年02期 |
20 |
丁瑞金
,王晴;喷雾水枪在灭火系统中的作用[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2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