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乙烯微波等离子体聚合研究
【摘要】:
当今,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总体战略,已经逐渐被人们所认同。化学工业在给人们带来众多利益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开发清洁高效的化学反应过程,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已成为当代化学的学科前沿和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作为现代物理技术的微波、等离子体,应用在化学领域中具有操作方便、清洁、高效、环保、反应快速、选择性好、无滞后效应等优点,引起各国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极大兴趣。
本文以苯乙烯为主要原料,采用辉光等离子体技术,以二氧化碳为反应气体和利用微波辐射与溶胶凝胶、乳液聚合相结合,分别合成了苯乙烯/CO_2共聚膜和苯乙烯/TiO_2复合微球,研究了在非常规条件下苯乙烯/TiO_2和苯乙烯/CO_2的聚合反应规律,并采用IR、XPS等手段对所得产物进行了表征。
研究结果显示,所得等离子体共聚膜不仅具有明显的聚苯乙烯特征峰;且等离子体聚合膜在1709 cm-1(C=O)和3296 cm-1(-OH)处出现了新吸收峰,其吸收峰的相对强度随二氧化碳流量值的增大而增强,表明等离子体聚合反应过程中二氧化碳与苯乙烯发生了反应。但一些苯环在等离子体聚合过程中遭到了破坏,枝化程度增加。采用偏光显微镜对所得等离子体聚合膜表面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以二氧化碳作为反应气体的等离子体聚合膜表面呈现类似波状的图形;随着二氧化碳流量的增加,相邻两个波之间的宽度变大;无二氧化碳作为反应气体的聚合膜没有明显的波纹图形。
在微波技术协助下,本研究利用溶胶-凝胶法合成的二氧化钛溶胶与苯乙烯进行原位乳液聚合制备了核-壳结构的复合微球,微球表面光滑,粒径较小,且呈单分散性。常规加热乳液聚合与微波辐射乳液聚合结果的比较表明,常规加热乳液聚合所得复合微球的粒径明显大于微波辐射乳液聚合所得的复合微球,微球直径分布较宽,说明微波辐射乳液聚合适用于制备单分散且粒径较小的复合微球。
|
|
|
|
1 |
刘学恕,朱育芬,刘倩,谢曼丹,张之皖;二甲基苯胺等离子体聚合及聚合物结构与性能的研究[J];功能高分子学报;1997年02期 |
2 |
刘学恕,朱育芬,王潭影,刘卫,刘桂珍,陈捷;六氟丙烯等离子体聚合机理研究[J];高分子学报;1986年04期 |
3 |
刘祖黎,唐骏,姚凯伦;苯胺的等离子体聚合薄膜特性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5年01期 |
4 |
潘长江,黄楠,刘睿睿,王进,孙鸿;等离子体聚合工艺对聚合沉积速率的影响[J];真空科学与技术;2004年06期 |
5 |
卢丽珍,陈捷,张永和,刘学恕;甲烷的等离子体聚合及聚合物结构的研究[J];高分子学报;1986年05期 |
6 |
王世才,周茂堂,陈捷,郭作军;在辉光放电中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的聚合及其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1992年02期 |
7 |
朱育芬,刘学恕,除军,季怡萍;α-蒎烯等离子体聚合反应机理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1994年01期 |
8 |
华荫曾;有机硅化合物HMDSN的等离子体聚合[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2期 |
9 |
曹伟民,周坤粼,张勇;间接等离子体聚合制备聚吡咯薄膜[J];合成化学;1996年03期 |
10 |
许颂临;庄启星;;等离子体聚合的条件和规律性[J];化学通报;1986年04期 |
11 |
童志深,周馥,吴美珍,浦天舒,刘惠珍;等离子体聚合有机膜的离子注入改性[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4年05期 |
12 |
方振逵;等离子体聚合及其对聚烯烃表面性能的影响[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8年06期 |
13 |
许颂临;庄启星;吴丽云;伍振尧;;等离子体聚合法修饰半导体光电极的研究——聚丙烯腈/n-GaAs,n-GaP电极[J];物理化学学报;1987年06期 |
14 |
杨隽,汪建华;低温等离子体聚合物薄膜的研究及应用[J];化工新型材料;2004年11期 |
15 |
朱育芬;刘学恕;姚耀广;谢曼丹;谢勇;林良宏;;含氟烯烃等离子体聚合过程中气相自由基结构研究[J];化学通报;1991年04期 |
16 |
曾蓉,庞志成,弋峰,朱鹤孙;Nafion~(TM)膜表面改性──用等离子体聚合方法提高膜的阳离子选择性[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年04期 |
17 |
;仪器及设备[J];涂料技术与文摘;2005年06期 |
18 |
裴晋昌;神奇的低温等离子体聚合[J];自然杂志;1980年03期 |
19 |
周坤 ,周瑞花,曹伟民;等离子体聚合四丁基锡薄膜的制备和结构[J];合成化学;1995年02期 |
20 |
刘学恕,陈捷,吴坤山,刘翼,卢丽珍;六氟丙烯的等离子体聚合和聚合物结构的研究[J];高分子学报;1984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