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性扰动对壁湍流多尺度相干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
【摘要】:
本文对风洞中平板湍流边界层通过展向狭缝引入的不同频率的局部周期性扰动控制多尺度相干结构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热线测速技术,以高于对应最小湍流时间尺度的分辨率,精细测量了施加不同频率的周期性扰动前后平板湍流边界层中不同流向和法向位置的瞬时流向、法向和展向速度分量的时间序列信号,研究了不同频率的周期性扰动对平板边界层多尺度相干结构的影响。
利用快速Fouier变换,确定了扰动影响流场的流向和法向空间范围。通过测量基本流场,发现在扰动源下游一定空间范围内,摩擦系数有所减小,粘性底层增厚。扰动使雷诺应力幅值趋于零的空间范围变大;改变了湍流边界层原有湍动能的产生和扩散输运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湍流脉动的产生。此外,在扰动源下游形成了两个定常的、强度相似的、大尺度的展向涡,起到流体滚动轴承的作用,减小了壁面摩擦阻力。
采用子波系数模极大值法提取了猝发过程中,相干结构不同速度分量和雷诺应力分量的条件相位平均波形,发现在缓冲层和对数律层,流向和法向脉动速度分量的相位平均波形的相位差恒定保持为钝角,几乎不随法向位置变化,导致雷诺应力分量u′v′在湍流边界层中恒保持为负号且具有很大幅值。而展向分量的相位平均波形比流向脉动速度分量的相位平均波形明显存在相位滞后,且相位差随法向位置变化,在缓冲层相位差为钝角,随着远离壁面,相位差逐渐减小为零。
基于湍流多尺度结构和局部平均速度结构函数的概念,研究了施加扰动对湍流多尺度相干结构及其间歇性的影响。发现在缓冲层,扰动使得小尺度湍涡结构在湍流整体中的重要性相对减弱;使能量最大尺度附近的大尺度湍涡结构的重要性相对增强;湍流系统在整体上受到与扰动尺度相当的大尺度湍涡结构的制约;扰动使多尺度湍涡结构的正负交替有序性增强。扰动抑制了低速条纹结构的上抛运动和高速条纹结构的下扫运动,而且扰动频率越大抑制得也就越强烈,使展向条纹结构更加有序化,抑制了条纹结构在展向的失稳。
周期性扰动改变了法向或展向脉动速度与流向脉动速度的条件相位平均波形的相位差,使法向或展向脉动速度与流向脉动速度的相位差保持在π/2的奇数倍左右,此时一个脉动速度分量的幅值达到最大而另一个脉动速度分量的幅值则几乎为零,使雷诺应力分量的幅值保持在较小的状态,从而达到了控制湍流产生和减阻的目的。
|
|
|
|
1 |
王玉春;姜楠;夏振炎;田砚;;吹吸扰动对壁湍流边界层摩擦阻力的影响[J];航空动力学报;2009年10期 |
2 |
姜楠,王昕;壁湍流相干结构的教学实验(八)─—用数字滤波法检测壁湍流相干结构[J];力学与实践;2000年03期 |
3 |
邓志群,周建和,周兴华;用三分量LDV测量壁湍流边界层[J];实验力学;1997年01期 |
4 |
姜楠,王振东;用自相关法检测壁湍流的平均猝发周期[J];实验力学;1995年04期 |
5 |
陈刚,张月林;用一种改进的κ—ε模型预测复杂湍流[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1993年04期 |
6 |
姜楠;壁湍流相干结构的教学实验(四)──用自相关法检测壁湍流相干结构的平均猝发周期[J];力学与实践;1999年04期 |
7 |
姜楠;壁湍流相干结构的教学实验(五)──用子波分析辨识壁湍流相干结构[J];力学与实践;1999年05期 |
8 |
姜楠,王玉春,黄章峰;壁湍流标度律的实验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2001年02期 |
9 |
姜楠,王玉春;壁湍流温度扩展的自相似性及其层次结构模型[J];实验力学;2001年04期 |
10 |
苏锋,张涛,姜楠;壁面加热湍流相干结构的子波分析实验研究[J];实验力学;2005年01期 |
11 |
汪健生,舒玮;用子波变换提取壁湍流猝发周期[J];力学学报;1996年06期 |
12 |
姜楠,王振东,舒玮;子波分析辨识壁湍流猝发事件的能量最大准则[J];力学学报;1997年04期 |
13 |
姜楠,王玉春;壁湍流扩展的自相似标度律的实验研究[J];实验力学;2002年01期 |
14 |
李栎,许春晓,崔桂香,张兆顺;壁湍流结构的二维子波分析[J];力学学报;2001年04期 |
15 |
姜楠 ,夏振炎;壁湍流相干结构的教学实验(七)──用象限法检测壁湍流相干结构[J];力学与实践;2000年02期 |
16 |
张亚武;罗剑平;;壁湍流中喷发和扫掠对颗粒离散的影响[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
17 |
周祖巍;;湍流多重尺度结构理论[J];中国科学基金;1989年04期 |
18 |
田砚;姜楠;;温度边界层对壁湍流多尺度相干结构的影响[J];航空动力学报;2007年06期 |
19 |
张艳萍;郝芹;;壁湍流标度律的实验研究[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9年01期 |
20 |
姜楠;壁湍流相干结构的教学实验(三)─—检测壁湍流相干结构的条件采样方法[J];力学与实践;199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