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板不同连接方式沉降机理及在路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作为快捷、安全、高效和优质的交通方式,高速铁路已成为许多国家旅客运输发展的共同趋势。然而,高速铁路对路基沉降特别是工后沉降也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因此,本文对桩-板不同连接方式的沉降机理及其在路基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和研究结果如下:
1.本文设计了预留净空桩基础及普通桩筏基础的群桩试验,采用给砂土染色及给桩进行标记,并连续照相的方法,深入研究了预留净空桩基础的沉降特性,并对两种基础就桩土相对滑移及桩端刺入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给出了中桩轴力及侧摩阻力的变化情况,结论表明,预留净空桩基础,可使桩间土变形提前发生,加强桩土相互作用,减小桩土之间相对滑移,使桩、土相对于常规桩筏基础来说更趋于整体下沉。
2.对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的前期现场测试数据进行了分析,对DK84+050断面及DK84+150断面进行了比较,并总结了两个断面的沉降-时间发展分布规律、沉降沿深度分布规律及桩、土荷载分担情况。
3.采用室内三轴试验对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的土层参数进行了测定,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利用剑桥模型对其进行了模拟,并预测了工程投入使用20年后的沉降情况,进一步分析了两个断面的地面沉降发展情况、桩土沉降发展情况及孔压发展情况。
4.在DK84+050断面模拟的基础上,研究了预留净空桩基础在路基中的应用,并与实际工程的模拟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地面沉降发展情况、桩土应力发展情况及孔压消散的发展。结论表明,预留净空桩基础可以有效的减小路基工后沉降。
|
|
|
|
1 |
李爱明;;结合实例分析公路软土地基的处理技术[J];广东科技;2008年03期 |
2 |
董泽进;韩敏;;软土路基沉降计算及其施工控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12期 |
3 |
唐明科;王伟;;软土路基沉降计算的分析及其电算化[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6年07期 |
4 |
刘颖;;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抽水引起的地面变形研究[J];天津建设科技;2007年S1期 |
5 |
郑冠;李玮;;路基不均匀沉降的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05期 |
6 |
刘毅;;浅埋地下工程施工引起地表沉降机理及对地表建筑的影响之浅谈[J];科技信息;2008年32期 |
7 |
易娟;李晓飞;;分层总和法和FLAC联合求解路堤堤身沉降[J];山西建筑;2009年16期 |
8 |
方秀能;赵升;;风化岩填筑路基沉降特性研究[J];山西建筑;2011年03期 |
9 |
林黎;赵苏民;李丹;马风如;李会娟;;深层地热水开采与地面沉降的关系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年03期 |
10 |
荣永刚;;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分析与对策[J];山西建筑;2007年01期 |
11 |
黄涛;刘辉;;强夯结合碾压控制高填方沉降的机理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
12 |
黄涛;贺玉龙;刘辉;;强夯控制高填方沉降量的机理研究[J];路基工程;2007年04期 |
13 |
余潜;谢录杲;;基于实测沉降数据的路基沉降机理及其预测分析[J];华东公路;2007年02期 |
14 |
沈捷;;地铁隧道矿山法施工与地面沉降控制方法[J];山西建筑;2009年14期 |
15 |
王培功;郑晓霞;李双志;樊彩梅;冯军强;荆宏健;;酸性介质中酸不溶物微粒SiO_2的絮凝沉降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
16 |
王巧平,李明良,卢胜勇;河北省京津以南平原区地面沉降预测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2年02期 |
17 |
姜晨光,姜平,蔡伟,崔专;城市地下水位变化与地面沉降关系的监测与分析[J];地下水;2003年03期 |
18 |
彭成山,孙东坡,刘凤莲,耿明全;长管袋沉降过程的分析与模拟[J];人民黄河;2001年07期 |
19 |
付小莉,李大美;无螺灌溉取水装置中的钉螺沉降机理[J];水电能源科学;2002年03期 |
20 |
冉兴龙,曹海东,夏斌,郭春华;Jacob假定下含水层的储水率及其地面沉降机理意义[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