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及其控制策略的研究

李征  
【摘要】: 随着能源的紧张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通过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并将电能输送到电网上,是太阳能利用的主要形式。 本文对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控制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分析了太阳能电池发电的基本原理,得出了太阳能电池的等效模型,通过分析太阳能电池的I-V特性,可以看出太阳能电池是一非线性电源,而且输出电能受环境温度和光照强度的影响,为了使太阳能电池能够最大效率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需要对其进行最大功率点跟踪。通过分析和对比各种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的优缺点,采用了改进扰动观察法结合BOOST升压电路来对电池板进行最大功率点跟踪的方案。其次,分析对比并网电流的各种控制方式,确定采用滞环比较方式对并网电流进行控制,为了使并网电流稳定可靠地向电网送电,采用双闭环控制策略对并网逆变器进行控制,使逆变器输出电流能与电网电压同频同相,以单位功率因数向电网输电。最后,对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孤岛效应进行了研究,介绍了各种孤岛检测方法,分析了基于正反馈的主动移频式孤岛检测方法(AFDPF)的参数优化方案,为AFDPF检测盲区的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在MATLAB/Simulink仿真环境下,利用SimPowerSystems功能模块建立了仿真模型,对太阳能电池板的数学模型,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策略,并网控制策略进行验证仿真。仿真结果证明了本文的方案和控制策略的正确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郑诗程,丁明,苏建徽,茆美琴;户用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电力电子技术;2005年01期
2 李进国,金新民;小功率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系统的设计[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3 高纪庆;推进光伏并网发电与建筑结合的应用[J];能源研究与利用;2004年05期
4 傅卫国;发电“新锐”太阳能[J];华北电业;2005年01期
5 崔瑞;李俊华;;光伏并网系统研究[J];内江科技;2011年08期
6 苏小玲;韩民晓;刘海军;;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励磁涌流抑制方法研究[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1年05期
7 孙海燕;新能源与建筑高效融合——记北京天普新能源生态建筑[J];建设科技;2004年15期
8 张蔚;唐金诚;杨奕;;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滞环电流跟踪控制的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9 潘建;;新型太阳能光伏并网逆变器仿真分析[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1年02期
10 姚为正;付永涛;芦开平;王林;;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11年07期
11 李文婷,刘宏,陈慧玲;国内外太阳能光伏发电发展综述[J];青海电力;2004年04期
12 郑必伟;蔡逢煌;王武;苏先进;;单级光伏并网系统电流控制的仿真与实验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10年11期
13 曾勇新;;我国第一艘硅太阳能游船[J];船海工程;1980年02期
14 颂阳;;太阳能采油[J];太阳能;1982年04期
15 ;太阳能自行车[J];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1985年03期
16 敏感;国际太阳能新闻[J];太阳能;1986年01期
17 杨联康;;太阳能和风能在开发西部的重要作用[J];太阳能;1986年04期
18 刘景民;刘灵;;美国1987财政年度太阳能的预算[J];太阳能;1986年04期
19 ;太阳能输水装置[J];能源研究与信息;1989年03期
20 邹占武;韩春梅;;太阳能貯水间[J];太阳能;199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喜哲;李德英;高岩;;北京市某农村居民住宅太阳能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实验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宋力昕;章俞之;;太阳能利用及太阳能新材料发展状况[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郑峰;吴正可;;温州市太阳能资源初步评估[A];首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崔容强;胡宏勋;秦玉茂;殷石健;黄燕;孙铁囤;车孝轩;;新千年中国太阳能光伏的曙光[A];中国第六届光伏会议论文集[C];2000年
5 崔群;姚虎卿;陶刚;;太阳能固体除湿制冷吸附剂的特性研究[A];江苏省制冷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6 康树人;;对黑龙江省太阳能开发利用的思考与建议[A];中国太阳能学会2001年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李忠;郑瑞澄;何涛;;太阳能在建筑物供暖空调系统中的应用[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陈永郑;张磊;鹿红伟;吴民安;陈坚波;周国勇;王世阳;李良;;太阳能在便携式小家电产品中的一种应用[A];中国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苑金芳;李红;;太阳能+热泵热水工程节能分析[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10 赵耀;葛天舒;代彦军;;太阳能再生式连续除湿换热器的试验研究[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为;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2 张博;喷射器与太阳能喷射式制冷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3 王艳;小型高效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涡旋发生器特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4 汪海宁;光伏并网功率调节系统及其控制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5 许颇;基于Z源型逆变器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6 周家斌;Ni-AlN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中频磁控溅射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7 王飞;单相光伏并网系统的分析与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8 张军合;太阳能光合生物制氢系统及其光谱耦合特性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6年
9 李刚;太阳能光合细菌连续制氢试验系统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8年
10 敖先权;熔盐体系中甲烷还原氧化锌制取合成气和金属锌的基础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征;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及其控制策略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2 黄润华;同乐太阳能企业的现存问题与发展对策[D];厦门大学;2001年
3 张运真;太阳能吸附式制冷装置系统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5年
4 陈传宝;振荡流热管的研究及其在太阳能集热器中的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5 彭路明;新型太阳能路灯控制器设计与实现[D];新疆大学;2004年
6 汪进进;光伏并网控制方法和系统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7 刘逸;太阳能地源热泵式空调系统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8 王晓冬;太阳能烟囱数值模拟与自然通风的非线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9 王宇;风光互补发电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天津大学;2004年
10 孙茵茵;自适应复精度太阳跟踪平台[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余方;“中国太阳能第一楼”在京运行成功[N];中国质量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刘毅;北京太阳能示范楼舒适又节能[N];人民日报;2005年
3 周春玲;皇明跨品牌领养太阳能“孤儿”[N];经济参考报;2005年
4 周青松姜玉涛;中国太阳能秋交会将现身今年经洽会[N];常州日报;2008年
5 陈曙辉 编译;德国面临太阳能组件短缺[N];中国贸易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霍霞;探访北京首座太阳能大厦[N];北京科技报;2004年
7 袁炎长;太阳能与墨西哥农业[N];经济日报农村版;2004年
8 本报评论员;全市倾力打造的系统工程[N];保定日报;2007年
9 马津;“五星太阳能”现代营销理念见成效[N];中国工商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杨自力 刘衍华 通讯员 主明春;“绿色环保”太阳能的推广者[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