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对室内外颗粒物浓度关系影响的研究
【摘要】:
空气悬浮颗粒物是我国目前主要的室外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具有很强的危害性。由于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室内度过,可以通过建立室内外颗粒物浓度关系的方法来评价大气悬浮颗粒物污染对室内人员的危害程度。对室内外颗粒物浓度关系的研究主要通过建立颗粒物的室内外浓度比(I/O比)来进行。影响I/O比的因素包括建筑围护结构的穿透率、通风换气、颗粒物室内源强度、沉降速率及二次悬浮等,课题主要研究对通风换气对室内外颗粒物浓度关系的影响。
采用模型实验舱研究了稳态送风和动态送风条件工况,不同气流组织方式方式下,颗粒物经通风进入室内过程中,引起的室内颗粒物浓度变化过程,发现颗粒物的室内浓度分布是影响I/O比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颗粒物龄的概念;另外,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粒径的颗粒物的运动规律,推荐了适合通风实验舱气流模拟的标准k ?ε双方程模型和颗粒物浓度场模拟的滑移通量模型。对于欧拉模型和拉格朗日模型的适用性也给出建议。
在不存在室内源的情况下,由于大颗粒的气流间存在滑移速度,会导致I/O比大于1,同时导致颗粒物龄大于同一位置的空气龄。在由通风引起的室内颗粒物浓度增长过程中,浓度增长曲线与假设室内浓度均匀的理论曲线有很大差别,课题通过实验对质平衡方程进行修正,得到更加符合实际的理论公式。动态送风与稳态送风对于工作区I/O比变化规律没有明显影响,动态送风下送风口附近颗粒物浓度接近室外浓度所需时间较长,可以缓冲室外颗粒物浓度变化对室内的冲击。
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用滑移通量模型研究室内颗粒物浓度分布时,对粒径大于5μm的颗粒物,重力作用和颗粒物与气流间滑移速度不可忽略,且重力作用会导致无室内源的条件下,房间下方颗粒物I/O比大于1;对粒径小于1μm的颗粒物,重力作用和颗粒物与气流间的滑移速度可以忽略,对浓度分布没有明显影响;粒径在1μm-5μm之间的颗粒物受到滑移速度和重力作用的影响较小,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忽略。
气流组织方式是影响室内外颗粒物浓度关系的重要因素。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同侧送风和回风的气流组织方式下,下送上回的方式更加利于减小室外大颗粒对室内的影响。
通风对I/O比影响的研究,以及对不同粒径颗粒物运动规律的研究,可以指导空调系统设计,最大限度的降低室外颗粒物对室内造成的危害。
|
|
|
|
1 |
高春梅,阮玉英,冯沈迎,仝青,席静波;大气中颗粒物上多环芳烃在全态中百分比的变化规律[J];内蒙古环境保护;1996年02期 |
2 |
周亚美,翁念农;食用油烟气中颗粒物分散度及其与油烟浓度关系的分析[J];污染防治技术;1996年03期 |
3 |
武丽杰,林磊光,李垚,张忠义,吴永会,苍恩志;作业场所柴油机废气颗粒物浓度水平的调查[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998年04期 |
4 |
原福胜,马亚萍,赵五红;不同粒径颗粒物对人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影响[J];卫生毒理学杂志;1999年02期 |
5 |
林治卿,袭著革,杨丹凤,张华山,刘焕亮,张伟,晁福寰;采暖期大气中不同粒径颗粒物污染及其重金属分布状况[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5年01期 |
6 |
周楠;曾立民;于雪娜;付琳琳;邵敏;;固定源稀释通道的设计和外场测试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6年05期 |
7 |
丁松涛;;GB 2626-2006《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概述[J];中国个体防护装备;2007年01期 |
8 |
陈道平;;秸杆燃烧对环境的化学作用[J];化学教育;2007年10期 |
9 |
王书肖;赵秀娟;李兴华;魏巍;郝吉明;;工业燃煤链条炉细粒子排放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2009年04期 |
10 |
杨宏伟;庄晓娟;;颗粒物对乐果的吸附特征[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1期 |
11 |
倪云;钱澄怀;吴鹤挺;周瑞福;吴锦海;;燃煤飞灰形态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J];上海环境科学;1985年02期 |
12 |
杜晓明,刘厚田,邢冠华;重庆南山雾水特性及其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1988年04期 |
13 |
朱联锡,蒋文举,邹四维;大气中SO_2的固相氧化研究[J];环境科学;1993年02期 |
14 |
陈静生,王飞越,陈江麟;论小于63μm粒级作为水体颗粒物重金属研究介质的合理性及有关粒级转换模型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94年04期 |
15 |
邹庐泉,季学李;自然通风对办公室内气溶胶的影响[J];上海环境科学;2000年01期 |
16 |
赵金辉
,张克荣
,李崇福;酚类化合物在颗粒物上的吸附实验[J];中国公共卫生;2002年06期 |
17 |
戚海,裴秀坤;室内空气污染现状及防制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3年01期 |
18 |
陶叶;徐明厚;于敦喜;刘小伟;高翔鹏;;煤粉粒径及燃烧工况对PM10排放特性的影响[J];煤炭转化;2006年01期 |
19 |
陈奕扬;胡迪峰;翁燕波;;宁波市颗粒物中多环芳烃浓度水平、分布及来源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06年02期 |
20 |
李伟;陈亚琳;曹树爱;;日照市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成分分析[J];山东科学;200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