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植物基多孔炭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摘要】:
超级电容器是一种介于传统电容器和电池之间的新型储能器件,它具有比传统电容器更高的比能量,比电池更高的比功率。电极材料是决定超级电容器性能的关键因素,因此相关的研究工作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论文系统地研究了植物基多孔活性炭的制备、表面改性及其作为炭基双电层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首次研究了用微波法自制的纳米氧化铁与植物基活性炭组成的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综合运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低温氮气吸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技术手段对活性炭材料和纳米氧化铁颗粒的结构及表面性质进行分析表征,通过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交流阻抗等方法研究了活性炭材料和氧化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探讨了电极材料的结构及表面性质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首次以苎麻纤维为原料,采用ZnCl2一步活化法在短时间、低温条件下制备出具有高比表面积、高收率的微孔型活性炭纤维材料。系统考察了ZnCl2/原料纤维浸渍比、活化温度和活化时间对苎麻基活性炭纤维结构、表面性质及电容性能的影响。在最优工艺条件下制备的苎麻基活性炭纤维具有超过1600 m2/g的比表面积,孔径集中分布在0.5~2 nm,其在30wt.% KOH水溶液中具有高达253 F/g的放电比电容、良好的功率性能和循环性能。
以椰壳、杏壳基活性炭为原料,采用浓硝酸对活性炭进行表面氧化改性。研究表明氧化处理后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孔容虽有减小,但炭表面的含氧官能团数量大幅增加,其中羟基的增幅最明显。由羟基产生的赝电容对活性炭材料比容量的提高贡献最大;同时表面含氧官能团的增多对活性炭材料的大电流密度放电性能也有较大改善。
首次采用以微波法制备的氧化铁纳米颗粒为正极材料,椰壳基活性炭为负极材料,组装成非对称电容器,并深入研究了其电化学行为。研究表明,与椰壳基活性炭电容器相比,氧化铁/活性炭非对称电容器具有较高的工作电压,可达1.2 V;能量密度可达9.25 Wh/kg,提高了53.4%。循环寿命测试结果表明非对称电容器具有稳定的充放电性能。
|
|
|
|
1 |
赵家昌;徐菁利;陈思浩;解晶莹;;多孔炭的孔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关系[J];电池;2008年01期 |
2 |
邢宝林;谌伦建;张传祥;黄光许;朱孔远;;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0年15期 |
3 |
王晓峰,王大志,梁吉;20伏高电压型碳纳米管超级电容器的研制[J];电子学报;2003年08期 |
4 |
刘志祥,张密林,闪星,董国君;千法级超级电容器的制备[J];电源技术;2001年05期 |
5 |
邢宝林;谌伦建;张传祥;潘兰英;黄光许;;中低温活化条件下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的制备与表征[J];煤炭学报;2011年07期 |
6 |
刘皓;薛锐生;于建民;沈曾民;;添加硅氧化物对活性碳结构及电容性能的影响[J];电源技术;2009年03期 |
7 |
张治安;孙晓峰;赖延清;李劼;刘业翔;;原料粒度对石油焦基活性炭性能的影响[J];功能材料;2009年05期 |
8 |
李丽,吴锋,陈人杰,李月娇;新型亚硫酸丁烯酯有机溶剂电解液的电化学应用研究[J];现代化工;2005年10期 |
9 |
赵家昌;张熙贵;郑静;孙锦晶;徐菁利;;高性能超级电容器有序中孔炭材料的研制[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09年05期 |
10 |
王康;余爱梅;郑华均;;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发展[J];浙江化工;2010年04期 |
11 |
高晓林;;电容器大家族的新贵—超级电容器[J];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2010年06期 |
12 |
罗曼;张丹丹;何俊佳;;降低双电层电容器等效串联内阻的研究进展[J];高电压技术;2005年12期 |
13 |
刘萍;赵家昌;张伟伟;冯继成;唐博合金;徐菁利;;氧化钴/有序中孔炭超级电容器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
14 |
张建宇,曾效舒,蔡结松;基于碳纳米管的双电层电容器[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02年03期 |
15 |
张文保;王国庆;;发展中的电化学电容器[J];电池工业;2006年01期 |
16 |
袁定胜;胡向春;刘应亮;杨创涛;;超级电容器用炭材料的研究进展[J];电池;2007年06期 |
17 |
周鹏伟;李宝华;康飞宇;曾毓群;;椰壳活性炭基超级电容器的研制与开发[J];新型炭材料;2006年02期 |
18 |
刘凤丹;王成扬;杜嬛;陈明鸣;;苎麻基活性炭纤维超级电容器材料的制备[J];电源技术;2009年12期 |
19 |
刘伟民;;碳气凝胶电极在双电层电容器中的最新进展[J];电源技术;2010年06期 |
20 |
刘伟民;李朋;;碳气凝胶电极在双电层电容器中的研究进展[J];应用化工;2010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