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R和GSBR中微生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摘要】:
本研究将传统污水污泥监测手段与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实时定量PCR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重点以膜生物反应器(MBR)和颗粒污泥序批式反应器(GSBR)内污泥微生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地对其污染物去除特征、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演变规律、氨氧化菌群的演变规律与定量分析及颗粒污泥中几种重要功能菌群空间分布规律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具体成果如下:
1)在MBR启动初期,污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较大;试验过程中,Pseudomonas和Aeromonas hydrophila等种群保持着较为稳定的优势地位,接种污泥中的Bacillus sp等逐渐消亡,而Enterococcus faecalis、Comamonas sp、Fusobacterium sp等次级种群得到强化。在运行后期演变为优势地位的菌群(如Comamonas sp)加剧了膜污染物的产生和积累;膜污染物中EPS浓度约是反应器污泥中的4倍,主要由分子量在12000以上的大分子物质组成,多糖和蛋白质类物质是主要的膜污染物;
2) MBR运行期间氨氧化菌(AOB)群落结构的演替过程较为缓慢, Comamonas sp、Uncultured Nitrosomonas sp、Uncultured Nitrosospira sp和Uncultured beta Proteobacterium clone nsc162等种群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优势地位;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氨氧化菌含量在经过驯化期后显著增长。但污泥的氨氧化活性随着污泥浓度的增长而降低;
3)GSBR中污泥沉降性能的改善要先于颗粒污泥的形成,而污泥粒径的演变对其沉降性能影响较小。在颗粒形成初期丝状菌和杆状菌起到了搭建骨架和支撑结构的作用,而在后期大粒径污泥中主要以球状菌的填充和聚集为主。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演变较为平缓;颗粒污泥中绝大多数种群分布于Proteobacteria纲,其中聚磷菌(PAO)所占优势地位较明显,硝化螺旋菌属和具有好氧反硝化功能的Thauera逐渐演变为优势种群,拟杆菌纲在前期占有优势地位,而在后期逐渐消亡;
4)GSBR中污泥接种驯化期,氨氧化菌群结构的变化较为剧烈,种群多样性迅速下降;但随着污泥沉降的改善而趋于稳定。在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大多数亚硝化单胞菌属被保留在系统内,而亚硝化螺菌属逐渐被淘汰。在经历了运行初期的淘洗后,AOB含量随着污泥浓度的提高而逐渐增长;但污泥的氨氧化活性随着污泥浓度的增长而降低;
5)在粒径小于0.6mm的颗粒污泥中,氨氧化菌、亚硝酸盐氧化菌(NOB)和聚磷菌较均匀地分布于整个污泥空间;而在粒径大于0.9mm的颗粒污泥中AOB和NOB、PAO通过竞争性生长分别存在于颗粒的外层和次外层,而其核心区域为反硝化菌的生长创造了适宜的环境。
|
|
|
|
1 |
苏俊峰;马放;高珊珊;王弘宇;李维国;魏利;;好氧反硝化细菌处理硝酸盐废水的研究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8年01期 |
2 |
左剑恶,凌雪峰,顾夏声;酸性条件下耐酸产甲烷颗粒污泥的培养及特性[J];微生物学通报;2004年05期 |
3 |
史妍;傅以钢;夏四清;赵建夫;;化学-生物絮凝污水处理工艺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分析[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6年01期 |
4 |
陈忠余,黄钧,卢世珩,李毅军;高活性反硝化颗粒污泥的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1995年04期 |
5 |
左剑恶,肖晶华,王妍春;氯苯对EGSB反应器内颗粒污泥性质影响的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3年03期 |
6 |
李宗义,王海磊,程彦伟,王鸿磊,李培睿;成熟厌氧颗粒污泥的结构及其特征[J];微生物学通报;2003年03期 |
7 |
吴唯民;利用厌氧颗粒污泥处理氯代有毒有机物[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5年01期 |
8 |
谢汉方,苏希;UASB系统启动过程中颗粒污泥形成全过程的机理性分析[J];微生物学杂志;1994年01期 |
9 |
阮文权,卞庆荣,陈坚;COD与DO对好氧颗粒污泥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4年03期 |
10 |
胡梅芬,李小明,曾光明,吴永明,廖德祥;厌氧处理低浓度污水颗粒污泥的形成和生物特性研究[J];生物学杂志;2004年06期 |
11 |
韩德全;朱义彬;马清进;赵胜利;;红霉素生产废水处理试验研究[J];河南科学;2006年03期 |
12 |
赵一章,邓宇,尹小波,张辉,唐一,连莉文;高活性厌氧颗粒污泥稳定性及基质代谢和种间氢转移的研究[J];微生物学报;1994年05期 |
13 |
傅山岗,李宗义;厌氧颗粒污泥的超微结构分析[J];生物技术;2004年04期 |
14 |
李华芝;李秀艳;徐亚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中的应用[J];净水技术;2006年01期 |
15 |
张晶;张惠文;李新宇;苏振成;张成刚;;土壤微生物生态过程与微生物功能基因多样性[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06期 |
16 |
李红;;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进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
17 |
余素林;吴晓磊;钱易;;环境微生物群落分析的T-RFLP技术及其优化措施[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6年06期 |
18 |
谷峻;石成芳;吴晓磊;赵俊义;;油藏微生物群落研究的方法学[J];生态学报;2007年01期 |
19 |
彭科峰;曹立群;吴韶平;张晓东;张传富;王立群;;DGGE和T-RFLP在堆肥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中的应用[J];生物信息学;2007年01期 |
20 |
李辉;牟伯中;;油藏微生物多样性的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8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