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温)致变色材料的合成及其在防伪纸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近年来,由于防伪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新材料的不断开发,为我国造纸工业的纸张防伪领域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化学防伪领域是防伪领域最基础的技术之一,在防伪领域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因此,对防伪新材料的合成及其在纸张上的应用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第一部分首先进行了可逆温致变色材料合成及应用研究。针对当前无碳复写纸和传真纸都是不可逆微胶囊产品在造纸工业的应用,并且是一次性使用,国内造纸工业尚无可逆变色微胶囊应用的报道。本文分别以十四醇、十六醇和十八醇为溶剂,以内酯型化合物热敏红为隐色染料,以双酚A为显色剂,制备了变色温度分别为36.0~39.5℃,44.5~46.5℃51.0~53.5℃的可逆温致变色材料。通过大量实验表明:可逆温致变色材料中隐色染料、显色剂、溶剂三组份的最佳配比分别为1∶4∶30(十四醇)、1∶3∶40(十六醇)、1∶2∶20(十八醇),并利用红外谱图分析了可逆温致变色材料可能的变色机理。为了增强可逆温致变色材料的耐老化性能,本文采用相分离法和界面聚合法合成低温(100℃以下)可逆温致变色微胶囊,通过实验选择最优微囊化工艺,包括囊心的最佳配制比例、最佳壁材囊心比的确定以及诸多影响因素的研究,并对其进行了微胶囊化,研究了可逆温致变色材料及其微胶囊制品的耐疲劳性、抗氧化性以及对酸、碱、溶剂等化学环境的稳定性,从而扩展了可逆温致变色微胶囊材料在纸张防伪领域的应用。
鉴于目前国内外可逆温致变色材料大多在油墨或油漆中使用,本文将合成的可逆温致变色微胶囊材料应用于纸料体系和涂布纸涂料体系,并对防伪纸的防伪变色机理及留着机理进行系统研究,测定了防伪纸张的纸页性能、防伪涂布纸的印刷性能以及其防伪性能。将低温可逆温致变色微胶囊应用于纸料体系和纸张涂料体系制成温致变色防伪纸,填补了国内可逆低温温致变色防伪纸张的空白。
本论文第二部分对稀土配合物光致变色材料进行了合成及应用研究。稀土有机配合物发光是无机发光、有机发光和生物发光研究的交叉学科,有着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及实际应用研究价值。针对目前光致变色材料在纸张上的应用仅限于纸张的后加工处理—防伪油墨在钞票以及有价证券等中的印刷应用,本论文对光致变色稀土配合物的合成进行了研究,包括配体种类的选择、稀土与各配体的最佳比例以及配合物的稳定性等,并利用荧光光谱图定量测定了稀土配合物光致变色材料及其在防伪纸中的应用的防伪性能,从而扩展了稀土配合物光致变色材料在纸张防伪领域的应用性能。
鉴于目前国内外稀土配合物光致变色材料大多在油墨或油漆油性介质中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TS727
|
|
|
|
1 |
龙柱;;防伪纸及其展望[A];中国造纸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
|
|
|
|
|
1 |
苏海涛,郭虹,王学军;热致变色材料与防伪应用[J];标准化报道;1997年04期 |
2 |
刘树葆;包囊技术及在化妆品中的应用[J];日用化学工业;1999年02期 |
3 |
钱蕾,陈水林;聚电解质在压敏显色微胶囊原位聚合法中的应用[J];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
4 |
张洪杰,符连社,林君,李焕荣,孟庆国,刘丰,郭俊芳,王俊,郑佑轩,于江波;稀土/高分子杂化发光材料的研究[J];发光学报;2002年03期 |
5 |
陈野,蔡伟民,于英宁,孙晓君,崔丹;铕铽柠檬酸-1,10-菲咯啉配合物的合成及荧光性质研究[J];发光学报;2002年06期 |
6 |
王利亚,郑向军,王宏志,金林培,郭建权,吴永仁,尹承烈;铕-N,N-二(N-亚甲基琥珀酰亚胺)甘氨酸-1,10-二氮杂菲三元配合物的光致变色[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9年06期 |
7 |
沈一丁,韩卿,任庆海,陈均志;两性聚丙烯酰胺纸张增强剂的合成和应用[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5年05期 |
8 |
凌启淡,章文贡;稀土高分子荧光材料研究综述[J];高分子通报;1998年01期 |
9 |
冯群策,杨淑蕙,郝晓秀;微粒助留技术的新进展[J];国际造纸;2003年02期 |
10 |
钱鹰,林保平,孙岳明,袁春伟;有机敏感变色功能材料的研究[J];功能材料;2002年06期 |
|
|
|
|
|
1 |
郝晓秀;杨淑蕙;冯群策;徐清华;;防伪技术在造纸工业的应用与研究进展[A];中国造纸学报2003年增刊——中国造纸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
2 |
刘金刚;;轻量涂布纸技术[A];中国造纸学报2003年增刊——中国造纸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
|
|
|
|
|
1 |
宣兆龙,易建政;地面军事目标伪装材料的研究进展[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0年02期 |
2 |
陈海燕,刘永智,戴基智,官周国,周元庆;980nm波段泵浦的掺铒硅酸盐玻璃光波导放大器的增益特性[J];半导体光电;2001年06期 |
3 |
胡萍,姜明,黄畴,于谦;硅烷偶联剂的界面性能研究[J];表面技术;2004年05期 |
4 |
邱贞慧,彭著良,孙元宝,费逸伟,魏贤勇;现代伪装涂料的研究进展[J];表面技术;2005年01期 |
5 |
苏海涛,郭虹,王学军;热致变色材料与防伪应用[J];标准化报道;1997年04期 |
6 |
郭宝华;马宏亮;陈兴刚;;军品隐身防护包装材料应用研究[J];包装工程;2005年06期 |
7 |
庞冬梅;王志伟;王雷;;热致变色液晶材料在防伪包装领域的应用[J];包装工程;2006年06期 |
8 |
张俊英;张中太;;发光材料的微波合成方法[J];材料导报;2001年05期 |
9 |
倪星元,邓忠生,魏建东,沈军,王珏;溶胶—凝胶TiO_2制备透明激光全息薄膜的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年02期 |
10 |
饶勤福;防复印纸[J];中华纸业;2004年05期 |
|
|
|
|
|
1 |
朱文祥;李夏;;稀土摩擦发光配合物(Ⅰ)——Sm~(3+),Eu~(3+),Tb~(3+)的TTA和TPPO三元配合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1期 |
2 |
苏海涛,郭虹,王学军;热致变色材料与防伪应用[J];标准化报道;1997年04期 |
3 |
苏海涛,卜宏建;货币中的防伪技术[J];标准化报道;1997年06期 |
4 |
刘树葆;包囊技术及在化妆品中的应用[J];日用化学工业;1999年02期 |
5 |
林治宪,林跃梅;新型助留剂及其应用(续二)[J];中华纸业;2000年11期 |
6 |
宋健,李光天,程侣柏;结晶紫内酯变色机理的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
7 |
苏锵;稀土有机化合物的发光与能量传递[J];发光学报;1986年01期 |
8 |
刘行仁;阴极射线发光材料的进展[J];发光学报;1989年03期 |
9 |
曾海燕,杨燕生,黄世华;邻菲绕啉对Tb(Ⅲ)、Eu(Ⅲ)水杨酸二元配合物荧光强度的影响研究[J];发光学报;1995年04期 |
10 |
钱国栋,王民权,吕少哲,黄世华;稀土(Eu~(3+)、Tb~(3+))含氮杂环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荧光性质[J];发光学报;199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