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际环境效率的空间差异、收敛性及影响机理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增长奇迹”,但也伴随着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学术界和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环境效率作为经济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度量指标,可以综合反映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实际水平。提高环境效率已经成为中国各省域解决资源供需危机、构建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必然要求。因此,为拓展和完善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针对中国省际环境效率的空间差异、收敛性及影响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省际环境效率的变化趋势,总结了省际环境效率的差异特征。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和环境效率概念,科学构建了省际环境效率评价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从非期望产出处置性和松弛性视角对省际环境效率测度分析,结合径向DEA模型、SBM超效率模型、Malmquist指数、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方法,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深入剖析了环境效率差异性和要素冗余情况,并衡量了三大区域对环境效率总差异的贡献度。(2)辨识了省际环境效率收敛类型,揭示了省际环境效率的分布状态。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阐释环境效率的收敛假说。比较四种常用的检验环境效率收敛性的方法并指出其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引出基于异质性假设的Phillips and Sul模型来研究省际环境效率的收敛性,并分析各收敛类型的相对转移路径,最后,应用核密度函数研究了环境效率分布的动态变化。(3)检验了省际经济/环境效率的空间相关性,探究了省际经济/环境效率的演化路径。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建立经济地理空间权重矩阵,利用全局莫兰指数检验省际经济/环境效率的空间依赖性,依据时空跃迁测度法对省际经济/环境效率散点图的时空演化展开分析,结合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进一步解析局部区域的非典型特征,为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应用提供依据。(4)剖析了环境效率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提炼了影响整体环境效率和俱乐部收敛类型环境效率的关键因素。基于文献分析和环境效率评估内涵,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政府干预、技术进步和环保意识六个方面阐述其对环境效率的影响机理。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检验,分别对整体环境效率和俱乐部收敛类型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5)提出了促进中国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策略。考虑顶层设计的全面性和省际发展的差异性,基于环境效率影响因素的贡献度,从政绩考核、经济增长方式、治污模式、治污投资、外资结构、产业转移、创新投入七个方面给出环境效率提升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