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流产与自然流产夫妇染色体异常的关系
【摘要】:目的应用G显带与C显带核型分析技术检测自然流产夫妇双方的外周血染色体,探讨自然流产与自然流产夫妇染色体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妇产科医学遗传室进行染色体检测的1 784对自然流产夫妇的基本资料,记录其性别、年龄、流产时间以及流产次数。利用G显带核型分析技术对受检者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检查,对G显带不能明确的,进一步进行C显带核型分析技术。探讨自然流产与夫妇双方染色体异常之间的关系。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 784对(3 568例)自然流产夫妇中,1 784例女性年龄界于19-48岁,1 784例男性年龄界于20-56岁;自然流产次数界于1-6次。自然流产1次的夫妇为663对,自然流产2次的夫妇为869对,自然流产3次以及大于3次的夫妇为252对。2.对1 784对(3 568例)自然流产夫妇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染色体结构异常、数目异常与染色体多态性共148例。染色体异常核型77例,占所有受检者的2.16%(77/3 568),其中,结构异常49例,占异常核型的63.64%(49/77),占总受检人数的1.37%(49/3 568);数目异常28例,占异常核型的36.36%(28/77),占总受检人数的0.78%(28/3 568)。将染色体结构异常与数目异常在总受检人数中的构成比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9,p0.05)。1 784对自然流产夫妇中检出染色体多态性核型71例,占所有受检者的1.99%(71/3568)。男性染色体多态性核型46例,占总多态性的64.79%(46/71),占总受检人数的1.29%(46/3 568);女性染色体多态性核型25例,占总多态性的35.21%(25/71),占总受检人数的0.7%(25/3 568)。将检出的男性染色体核型(结构异常20例、数目异常8例、染色体多态性46例)与女性染色体核型(结构异常29例、数目异常20例、染色体多态性25例)的构成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染色体结构异常、数目异常以及染色体多态性在自然流产夫妇的男性与女性中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51,p0.05)。3.将1 784对自然流产夫妇按自然流产次数分组,统计各组中夫妇双方至少有一方染色体异常的对数。自然流产1次的663对夫妇中染色体异常的有27对,异常率4.07%(27/663);自然流产2次的869对夫妇中染色体异常的有31对,异常率3.57%(31/869);自然流产3次以及大于3次的252对夫妇中染色体异常的有18对,异常率7.14%(18/252)。对各组之间的染色体异常构成比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0.252、3.639、5.922,p值均大于0.015)。结论1.夫妇染色体异常是导致自然流产的一个重要因素。2.在自然流产的染色体异常人群中,染色体结构异常较染色体数目异常多见。而且,自然流产夫妇双方中女性染色体结构异常与数目异常较男性多见。3.自然流产次数与自然流产夫妇的染色体异常之间没有相关性。4.在自然流产人群中男性染色体多态性核型较女性多见。染色体多态性与自然流产之间的关系尚不能明确。
|
|
|
|
1 |
侯南英,杨建华;一例t(2;14)致自然流产报告[J];遗传;2000年05期 |
2 |
朱任坚,申之英,邱雨石,侯伟;妊娠早期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妇女自然流产的关系探讨[J];大理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
3 |
黄永生,谭家成;自然流产与弓形体感染关系的探讨[J];江苏临床医学杂志;2000年03期 |
4 |
雷蕾,周志中;复发性自然流产与抗磷脂血栓综合征相关性探讨[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
5 |
李荣丽,王悦,宋静,焦云萍;早孕妇女解脲支原体感染引起自然流产的临床观察[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1年06期 |
6 |
毛琳,李向群,侯炜,申元英,邓子琴,李宗山,杨占秋;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自然流产关系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2年02期 |
7 |
陈宇新;119对自然流产夫妇染色体核型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02年06期 |
8 |
杨丽楠,何丽华,康慧;自然流产与产科特异感染的关系[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2年01期 |
9 |
张晓云,李永全,周汝滨,廖霞,陈小萍;自然流产夫妇中新发现的四例世界首报核型[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2年06期 |
10 |
李艳;复发性自然流产的妇女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的多态性[J];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2002年03期 |
11 |
李金锋;解脲支原体感染与自然流产的关系探讨[J];山东医药;2002年32期 |
12 |
赵国华,万长春,刘卫芳,阮长华,郝宝金;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与自然流产的关系[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3年03期 |
13 |
张霞,王文秀,毕艳丽,张惠敏;自然流产与病原微生物感染关系的探讨[J];中国临床医生;2003年02期 |
14 |
任永惠,任春玲;自然流产母血清的改变[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3年06期 |
15 |
路晓燕,马瑞芝,姜丽霞;染色体易位t(3;7)伴自然流产一例[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4年02期 |
16 |
;复发性自然流产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J];上海医学;2004年09期 |
17 |
曲陆荣;“诊治演练——多次自然流产”问题解答[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5年06期 |
18 |
孔舒,孙筱放,潘倩莹,郑育红;广州地区70对自然流产夫妇的细胞遗传学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5年07期 |
19 |
丛林;55对自然流产夫妇染色体结果分析[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5年02期 |
20 |
张荣春;万荣芳;;中西医结合治疗自然流产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