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不同刺激疗法干预下血清HMGB1应答变化的研究
【摘要】:目的:针刺作为一种物理性刺激,刺入穴位后会引起穴位局部适度的创伤。团队前期动物实验研究发现,针刺、拔罐等穴位不同刺激疗法会引起穴区组织出现局部肌纤维断裂、毛细血管破裂、红细胞、炎性细胞浸润等微损伤现象,这与针效的启动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针刺引起的创伤会使穴区损伤相关分子HMG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protein,高迁移率族蛋白1)高表达,且穴区HMGB1参与针刺效应。但该研究结果在人体中尚未得到证实,此外穴区HMGB1升高,血清中是否同样升高也尚未证实。因此本研究在肯定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穴区到血清、从动物到人体开展进一步研究。通过人体试验观察针刺后血清HMGB1的变化,为针刺作用原理研究提供依据,推动针灸的应用与发展。方法:1.穴位不同刺激疗法干预下小鼠、大鼠血清HMGB1的应答变化研究:正常大鼠分别采用手针(捻针、不捻针)及拔罐干预,缺氧大鼠模型采用拔罐干预,阿尔兹海默小鼠模型及抑郁症大鼠模型采用电针干预,使用ELISA检测三种不同穴位刺激疗法对动物血清HMGB1蛋白含量的影响。2.针刺对健康人血清HMGB1含量影响的试验研究:以健康人为研究对象。共纳入46例健康受试者,其中试验组(n=24)以针刺为干预措施,每日针刺1次,共针刺7天;对照组(n=22)不做手针干预。试验组在干预前、干预第4天结束后2小时、干预第7天结束后2小时于前臂抽取外周血3-5m L,对照组抽血时间与试验组保持一致。采用ELISA检测血清HMGB1及其下游趋化因子CXCL1蛋白含量的变化。3.针刺对颈型颈椎病患者血清HMGB1含量影响的试验研究:以颈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共纳入30例,以针刺为治疗措施,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10次。以NPQ量表(Northwick Park Pain Questionnaire,颈痛量表)、SF-MPQ量表(Short-form of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麦吉尔疼痛问卷简表)为疗效评价指标,在患者治疗前、治疗第5次、治疗第10次进行评价。患者于治疗前、治疗第10次后2小时于前臂抽取外周血3-5m L,采用ELISA检测血清HMGB1及其下游趋化因子CXCL1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1.穴位不同刺激疗法干预下小鼠、大鼠血清HMGB1的应答变化研究:(1)正常大鼠:针刺干预后,与空白组比较,捻针组与不捻针组血清HMGB1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捻针组显著升高且有统计学差异(P0.01),不捻针组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不捻针组比较,捻针组升高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拔罐干预后,与空白组比较,拔罐组血清HMGB1表达量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2)缺氧大鼠:与模型组比较,拔罐组血清HMGB1表达量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3)阿尔兹海默症小鼠: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4)抑郁症大鼠: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血清HMGB1表达量变化无明显趋势,无统计学差异(P0.05)。2.针刺对健康人群血清HMGB1含量影响的试验研究:试验组与对照组年龄、身高、体重等基线资料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组内比较,干预前、干预第4天、干预第7天三个时间点的血清HMGB1、CXCL1蛋白表达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三个时间点血清HMGB1、CXCL1蛋白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3.针刺对颈型颈椎病患者血清HMGB1含量影响的试验研究:(1)与治疗前相比,NPQ量表评分、SF-MPQ评分在治疗第5次、治疗第10次时均下降明显,且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第5次与治疗第10次相比下降趋势不显著且无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有效。(2)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第10次血清HMGB1表达量、CXCL1表达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针刺可上调正常大鼠血清HMGB1表达量,缺氧大鼠、阿尔兹海默小鼠两种模型的血清HMGB1经拔罐、电针干预后有升高趋势。2.在本研究条件下,尚不能明确针刺穴位对健康人及颈型颈椎病患者血清中的HMGB1表达量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