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炎3号方治疗不同病理类型慢性肾炎的临床研究及其对系膜细胞和相关因子及基因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摘要】:
肾炎3号方是导师根据“少阳三焦气化”理论,结合慢性肾炎(CGN)
本虚以气阴两虚为主,标实以湿热(热毒)、瘀血为著的病机特点,拟出的
以疏利少阳为主,兼益气养阴、清热利湿(解毒)、活血化瘀为一体的具有
良好临床疗效的纯中药复方。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先后对104例和206例
CGN患者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分别取得总有效率88.46%和87.86%的治疗
效果,在此期间我们又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结果对该方的显著疗效予以
了充分肯定,同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为了探求该方治疗CGN
最适宜的病理类型和进一步从细胞、分子生物学的角度阐明该方的作用机
理,我们开展了本次临床和实验研究。
在临床研究中,我们利用肾穿刺技术对已确诊的50例CGN患者进行了
肾组织活检和病理分型诊断,在此基础上对50例患者进行了肾炎3号方的
疗效观察。结果50例CGN患者中有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29例,IgA
肾病(IgAN)11例,膜性肾病(MN)4例,膜增生性肾炎(MPGN)3例,
肾小球轻微病变(ML)、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增生性硬化
性肾小球肾炎(PSGN)各1例。50例患者的临床疗效为完全缓解率32%,
部分缓解率54%,总有效率86%;其中MsPGN和IgAN总有效率分别为
96.35%和90.91%,明显优于总有效率为50%的其他病理类型(P<0.01和
P<0.05)。所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变化显示肾炎3号方具有降低尿蛋白、提高
血浆蛋白、控制血尿、改善脂质代谢、调节免疫、改善高凝状态等作用。
在实验研究中。我们利用肾小球系膜细胞(MC)体外培养技术,采用血
清药理学的方法,应用MTT、ELISA、RT-PCR等检测方法,观察了肾炎3
号方血清对正常条件下培养的和受脂多糖(LPS促进MC增殖因子)刺激的
MC增殖及其分泌的细胞外基质(ECM)成分和相关因子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结果显示,肾炎3号方血清能明显抑制两种培养条件下的MC增殖(P<0.01)
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增殖标志蛋白)mRNA表达,抑制ECM中
Ⅳ型胶原(ColⅣ)、纤维连接蛋白(FN)和层粘连蛋白(LN)的分泌(均为
P<0.01),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的分泌(P<0.01)和TGF-β_1mRNA
的表达。同时可促进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合成和释放
(P<0.05;P(.01)以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的表达。
以上的临床和实验结果表明:(1)再次肯定了以“疏利少阳”为主的肾
炎3号方对“N有显著疗效:()肾炎3号方治疗“N最适宜的病理类型是
一 MSPGN和 IgAN:()肾炎3号方能够明显抑制MC增殖和 ECM蓄积,其抑制
TGF-日;分泌及其基因表达,促进NO、NOS合成释放和iNOS基因表达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
’可能是实现这一效应的重要作用途径之一;H)肾小球 MC是肾炎 3号方发
挥治疗作用的重要靶细胞,该方对MC增殖和它所分泌的ECM、相关因子及其
基因表达的影响,可能正是该方治疗 CGN(尤其是 MSPGN和 IgAN),防止其
进行性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
|
|
|
1 |
邹俊杰,刘志民,张永莲;人外周血白细胞雄激素受体基因表达的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0年10期 |
2 |
刘移民,Beverly D Lyn-Cook;三氯乙烯对3种细胞色素P450酶基因表达的影响[J];卫生毒理学杂志;2001年03期 |
3 |
陈吉棣;有氧运动、基因表达和慢性病[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2年01期 |
4 |
吴学飞;针刺介导下基因表达的研究进展[J];上海针灸杂志;2002年01期 |
5 |
刘应柯;罗小星;陈镜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基因表达及中药对其调控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年11期 |
6 |
李继强;柳怿;刘文忠;马雄;朱红音;陈晓宇;彭延申;;依那普利对肝组织bax和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华消化杂志;2006年08期 |
7 |
张明月;齐秀英;张静;管彤;郑爱英;赵春红;;阿维菌素原药诱导大鼠肝组织热应激蛋白70基因表达的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8年03期 |
8 |
孙长岗;庄静;张利华;杨静;;逆转胶囊含药血清对MCF-7/ADR细胞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
9 |
张军东;徐铮;曹永兵;顾军;姜远英;;新型抗真菌剂TTS-12对白念珠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相关ERG基因表达的作用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1年16期 |
10 |
韦祝新;王绍丰;;恶性肿瘤生物特性与Ki67基因表达的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刊;2011年08期 |
11 |
邢冬红;杨湘龙;肖振霞;白虹;;正常孕妇妊娠不同阶段外周血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基因表达水平及其血清中含量的变化[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年06期 |
12 |
许助民;韩秀霞;;“老化对淋巴因子生物学活性与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成果通过鉴定[J];医学研究通讯;1991年05期 |
13 |
秦树存;;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表达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96年01期 |
14 |
林琦,李杰芬;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基因表达及中药对其作用的研究进展[J];四川中医;1999年11期 |
15 |
王弘珺,刘素,左文静,王忠山;5α-还原酶(型)基因表达方法及其在附睾内分布研究[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
16 |
王晓梅;辐射诱导大鼠宫内发育期胎脑细胞凋亡和p53基因表达[J];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2001年06期 |
17 |
徐芳玲,杨占秋,万瑜,肖红,申元英,文利,肖春惠,杨钢;一种新型的基因表达水平检测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年04期 |
18 |
邓漾,韩天权,商俊,姜志宏,张圣道;胆汁酸代谢经典途径酶基因表达与豚鼠胆石病关系的研究[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1年03期 |
19 |
韩光明;基因表达研究方法的进展[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1年04期 |
20 |
姚华,王国荃,朱滨,孙悦,景丰香,赵建龙;砷对20个基因表达水平影响的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