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开窍”针刺方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症基础与临床疗效及治疗机制研究
【摘要】:目的:本课题从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角度,系统地研究了“醒脑开窍”针法
对卒中后抑郁症的治疗:
1. 探讨卒中后抑郁症的病因、病位病机及治则治法;
2. 从中医学理论基础方面论证“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的可行性;
3. 分析卒中后抑郁症相关因素;
4. 评价“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并研究其治疗机制。
方法:
1. 翻阅文献医籍,以中医学相关理论为基础,吸收和结合现代医学相关理论,
从病因、病位、病机以及治则治法角度,对卒中后抑郁症进行系统研究;
2. 探讨导师石学敏院士关于“脑神”的论述,总结以往关于“醒脑开窍”针
法的研究成果,从基础理论方面探究“醒法”治疗本病的实质;
3. 从发病率、年龄、病程、脑损害部位、出血性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
常生活能力等方面分析卒中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
4. 以口服阿米替林为西药对照组,以临床症状、SDL-90、 SDS、SAS、HASD
量表为评价标准,衡量“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
5. 以卒中后抑郁症相关因素及血浆中相关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为指标
探讨治疗机制。
结果:
1. 卒中后抑郁症根本病机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
2. 经过“醒法”治疗后,本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各种抑郁量表相关指标均得
到了改善;
3. “醒法”作为治疗方法,可以改善卒中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
4. 经“醒法”治疗后,患者血液中相关单胺类递质含量提高。
结论:
1. “醒法”作为干预手段,其治法与卒中后抑郁症病机相符,可以达到标本
兼治;
2. “醒法”作为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改善的疾病相关因素来治疗PSD;
中文摘要
3.“醒法”可以从发病机理方面治疗卒中后抑郁患者;
4.“醒法”治疗本病,具有效果显著、操作规范、毒副作用小等优点,适合
临床应用和推广。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中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R246.6
|
|
|
|
1 |
陈光,周东丰,沈渔邨,罗和春,贾云奎,舒良;抑郁症神经内分泌功能及其对电针治疗反应的研究[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2年05期 |
2 |
黄学军,罗仁浩;针刺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疼痛的疗效[J];广东医学;2000年08期 |
3 |
李衍滨,李春红;浅谈卒中后抑郁症的病机与治疗[J];广西中医药;1999年06期 |
4 |
孙秋凌,赵复勋;周鸣声从肝论治心身疾病经验举要[J];湖北中医杂志;1997年02期 |
5 |
马云枝,武继涛;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1年04期 |
6 |
姜凤莲,马建功;针刺治疗老年期抑郁症[J];河南中医;1997年06期 |
7 |
张新凯,李柔冰,张明园;社区老人抑郁症状的5年随访[J];上海精神医学;1998年S1期 |
8 |
陈家旭,杨维益;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研究概况及其与中医肝脏关系的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
9 |
刘晓霓,李月珍,孙成;针刺对实验性脑缺血家免血脑屏障超微结构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
10 |
吴北燕;针灸治疗抑郁症[J];四川中医;1996年09期 |
|
|
|
|
|
1 |
邢江淮,张闻东,汪润生;中风后遗症的针灸综合治疗及其前景展望[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4年04期 |
2 |
蒋振亚,李常度,李应昆;中风后遗症的针灸治疗近况[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8年06期 |
3 |
李本好,王晓平,李凯,杨任民;中药中毒引起亚急性坏死性基底节脑病4例报告[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年03期 |
4 |
黄泳;针刺治疗抑郁症的概况[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03期 |
5 |
谢若男,李佩芳,杨满琴;神明贴敷剂的研制及临床应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5期 |
6 |
张闻东,俞红五,韩为,李佩芳,陈幸生,张友贵,陈浩,周婷,陈颖;针刺对脑中风后期患者康复作用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3期 |
7 |
谢激扬;;通络消郁汤治疗老年抑郁症62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年06期 |
8 |
肖伟;孔红兵;王震;汪瑛;汪节;曾永蕾;朱春沁;郭铁;;项从刺合氟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临床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年04期 |
9 |
盛长健;刘健;;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变化及相关性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04期 |
10 |
梁发俊;肖伟;;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近况[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09期 |
|
|
|
|
|
1 |
陈家旭;;肝脏实质的研究概况[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
2 |
罗和春,周东丰,贾云奎,舒良,方明昭,方耀奇;电针治疗抑郁症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87年01期 |
3 |
BilerP,徐积恩;抑郁症治疗的进展和趋势[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5年01期 |
4 |
李焕德,朱运贵,易清华;抗抑郁药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8年04期 |
5 |
邵文虎;解郁合欢汤治疗抑郁症举隅[J];河北中医;1996年05期 |
6 |
孙秋凌,赵复勋;周鸣声从肝论治心身疾病经验举要[J];湖北中医杂志;1997年02期 |
7 |
黄柄山;李爱中;范隆昌;李巍;崔向阳;徐淑文;谢宁;王玉琴;曹洪欣;郝吉顺;杨长青;车桂燕;奚刚;高长福;于贵臣;刘晓伟;李运河;成秀梅;;肝郁气滞证及其实质的研究[J];黑龙江中医药;1989年05期 |
8 |
金益强,李惠明,胡随瑜,皮德仁,邢之华,周东丰,陈光,孙莉,阮燕;肝郁脾虚证患者尿MHPG-SO_4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探讨[J];湖南医学院学报;1985年04期 |
9 |
赵幸福,徐一峰;生活事件与抑郁症[J];上海精神医学;1995年03期 |
10 |
陈家旭,杨维益;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研究概况及其与中医肝脏关系的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