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脏腑证候与脏腑辨证方法的研究
【摘要】:脏腑辨证是运用中医藏象学说指导临床的重要辨证方法之一。脏腑辨证,
即在认识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的基础上,对脏腑疾病所产生的各种临床表
现,通过四诊八纲来辨别五脏六腑的虚实寒热等变化,从而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因此,脏腑辨证可以说是临床各种辨证方法的核心。脏腑证候,是通过四诊所得
到的各种症状、体征的综合分析,对脏腑疾病现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的概括。
脏腑证候以临床症状为基,脏腑辨证又以脏腑证候为本。
本课题主要以《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籍为依据,
参考有关资料,对两汉时期的脏腑证候与脏腑辨证方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
讨,分析当时脏腑病症的主要症状表现、脏腑分证、证型划分及辨证方法的形成,
论文主要阐述了两汉时期古典医籍关于脏腑疾病分证的基本模式,其中涉及了五
脏六腑生理、病理、病症、诊断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论文中,对《黄帝内经》、
《伤寒论》、《金匮要略》的论述比较详细,以脏腑证候为基点,从繁杂的症状群
中通过图示找出其规律特点。研究结果表明,这三部著作的脏腑证候与脏腑辨证
方法的主要特点是:(1) 关于脏腑证候的描述详于脏而略于腑;(2) 以天地人合
一、脉证结合为基础体现整体观念;(3) 源于藏象理论和经络学说;(4) 本于临
床实践:(5) 重视病证发展的动态性:(6) 具有黑箱理论的优越性;(7) 系统思
维方法的具体运用于辨证过程之中,体现了朴素的辨证思想。因此,两汉时期的
医籍可称为脏腑证候、脏腑分证和脏腑辨证的奠基之作,为后世脏腑辨证的形成
和成长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
|
|
1 |
郭蕾;王永炎;张志斌;张俊龙;;证候概念发展轨迹探源[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成立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
2 |
聂凡;聂广;;脏腑辨证在传染病中的应用[A];全国第3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第2届委员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
3 |
郭蕾;王学伟;王永炎;张志斌;程翼宇;张俊龙;;论高维高阶与证候的复杂性[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成立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
4 |
杜青雄;黄碧萍;;中医证候量化的探讨[A];第八次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
5 |
刘姬艳;王胜圣;李凫坚;金蕾;董芳;赵梦园;张星;王钰;周建民;李继承;;基于SELDI-TOF-MS的肺结核证候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的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
6 |
柳长凤;汪娜;刘树民;闫广利;王海平;冯倩晴;;黄芩对2,4-二硝基苯酚诱导热病证候模型的影响[A];第十次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学术交流会暨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颁奖会议论文集[C];2011年 |
7 |
王永炎;张启明;张志斌;;证候要素及其靶位的提取[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成立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
8 |
贺平;庞晓健;;浅谈从脏腑治秘[A];中国肛肠病研究心得集[C];2011年 |
9 |
苗凌娜;李文占;;论脏腑与美容[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
10 |
贺平;庞晓健;;浅谈从脏腑治秘[A];中国肛肠病研究心得集[C];2011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