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
本文取名“交往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想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交往认知和交往解读,提出一种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存问题的交往解决之道。因而本文的理论支点和贯穿主线,就是交往。将交往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视域,从理论方面看,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体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化进程;从实践方面看,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汰旧换新。
本文遵循由历史到现实,由理论到实践,由宏观到微观的研究思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的指导原则,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与交往的关系,尝试提出构建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多极异质主体(主要是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自身的需要,以特定的教育客体为中介,所进行的对话和沟通、情感和知识交流,并在此基础之上获得思想政治道德发展和境界提升的交往实践活动。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实质上反映了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观,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扬弃与超越。本文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在导论中主要分析了本文选题的现实依据与理论依据,并论述了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意义及价值。
第一章较详细地梳理了古今中外思想家从交往视角阐述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以期对现代研究有所借鉴。其中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的阐述为我们从交往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具体的思想指导和正确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章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内容,对马克思交往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和重要地位予以了论证。同时也概要介绍了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它和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异同,并对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借鉴意义进行了简单论述。
第三章较充分地论证了交往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即交往”的观点,说明了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之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人与世界更好地交往。同时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概念,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确立是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建构的前提和基础。
第四章较深入地探讨了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特征。首先,揭示了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本质特征,即多极主体性、双向建构性和平等对话性。其次,提出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特征,并建设性地指出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应指向人的幸福生活的观点,并据此确立了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指导原则。
第五章较概要地指出了实现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几条必须路径,即变革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交往关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营造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环境、以及转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