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识别过程中的信息搜索与整合
【摘要】: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面对各种各样复杂的生活情景。对情景的识别是人们正确应对和处理生活事件的前提,情景识别与否将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因此,情景识别引起了心理学研究的关注。在情景识别的研究中,情景何以识别是研究者共同关心的问题。但是,长期以来,相关的理论或研究始终存在着争论,即情景的识别,究竟是自下而上视觉信息输入的结果,还是受自上而下知识经验的影响。情景识别的双通道加工模型有效整合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加工,为情景识别提供了一般性解释框架。
本研究以此为理论基础,以15-23岁青少年为对象,选择与生产、生活安全有关的情景图片作为实验材料,运用学习-测试、移动窗口等范式与技术,考察了情景识别过程中,在不同时间、不同信息获取条件下的情景信息搜索与整合,以及各年龄阶段青少年情景识别的发展特点。
研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实验任务及基本研究结果如下:
第一部分为情景信息搜索的研究。研究运用学习-测试、单闪、闪烁3种实验范式,通过变换情景中的靶刺激信息,操作情景信息的语义属性,考察不同时间条件下青少年情景识别的信息搜索以及靶刺激信息的作用。在学习-测试条件下,青少年有充分的时间学习情景,并可以通过眼动获得情景信息。在这一条件下有2个实验,实验1通过变换靶刺激信息,考察情景识别过程中靶刺激信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实验2使用视觉优势区分析技术,对情景语义信息和知觉信息进行了分离,设计了靶刺激信息与视觉优势区重合和分离2种试验条件,试图进一步分析情景识别过程中靶刺激信息的引导作用。在单闪-闪烁范式条件下有2个实验,实验3运用了单闪范式。这种范式通过快速系列呈现情景图片,可以有效控制眼动和记忆对信息搜索及情景识别的影响。实验4运用了闪烁范式,该范式在方法上综合了学习-测试和单闪范式,情景图片的呈现仍然采取快速系列呈现,但与单闪范式不同的是,在被试没有做出反应之前,情景图片可以循环呈现。如此,被试可以通过眼动获得情景信息并学习情景。
第二部分为情景信息整合的研究中,分别运用了消失文本范式和移动窗口技术。消失文本范式为探索注视点区域信息获得的时间过程提供了技术支持。在这一条件下,可以通过操作注视点区域信息的呈现延迟时间,了解注视点区域信息获得的时间特点;而且,通过对注视视角的控制,可以探索中央窝信息和副中央窝信息的整合。在实验5中,设计了3种呈现延迟时间条件,考察了青少年情景信息的获得及整合。移动窗口技术可以在操作注视窗口的大小、有效控制副中央窝信息干扰的条件下,考察中央窝信息的获得及整合。在实验6中,设计了3种注视窗口条件,考察了不同条件下青少年中央窝信息的获得与整合。
研究结果发现:
(1)在充分学习情景图片的条件下,靶刺激具有注意优先性,对青少年的信息搜索具有引导作用,而这种引导作用受到情景语义约束强度的影响。语义约束强度越强,靶刺激信息的作用就越明显;反之,情景语义约束强度越弱,靶刺激信息的作用就越小。
(2)在个体无法通过眼动获得情景信息的条件下,靶刺激信息的变换会被编码为运动信号,这一条件下的快速情景识别实际上是一种知觉水平的运动觉察;相反,在个体可以通过眼动获得情景信息的条件下,青少年对情景语义的加工则会干扰快速情景识别。
(3)在通过眼跳获得并整合情景信息的过程中,当情景呈现时间在100ms之内,青少年从注视点区域的信息获得就会受到影响,且情景信息的整合水平较低;当呈现时间在100~200ms之间,青少年则可以获得注视点区域信息,并可有效整合中央窝和副中央窝信息。
(4)注视点区域获得信息的整合与注视点区域可获得的信息量有关。在注视视角为1~2(?)的条件下,青少年从注视点可获得的信息非常有限,情景信息的整合需要较长的时间。随着注视视角的增大,可获得情景信息量的增加,自上而下知识经验对注视位置的影响也随之加强,情景信息整合所需时间也逐渐减少。
(5)青少年的情景信息搜索与整合存在年龄差异。相对而言,高年龄阶段青少年在情景信息搜索的过程中,更易受情景语义约束的影响。在情景信息的整合过程中,低年龄阶段青少年的情景信息整合水平较低,而高年龄阶段青少年的整合更加有效。
|
|
|
|
1 |
刚建;;看了淫秽书刊之后——扫“六害”采访见闻[J];中国图书评论;1990年01期 |
2 |
马键;;第四届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比赛观后感[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91年01期 |
3 |
李申申;庞霭梅;;论青少年的意志及其培养[J];心理学探新;1992年04期 |
4 |
徐友龙;探讨青少年游泳速度的训练[J];安徽体育科技;1997年03期 |
5 |
金丽萍,王平,沈勋章,武林,邵宗义;上海市学生“豆芽”体型的分析[J];体育科研;1997年04期 |
6 |
刘桂臻,钱铭怡,肖广兰;宁夏地区汉族与回族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及父母养育方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年03期 |
7 |
殷恒婵,丁雪琴,张小燕,高朝;京港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类型及运动动机的对比研究[J];体育与科学;1999年01期 |
8 |
王葱,谭新莉;湖南青少年1952~1995年身高体重的增长动态[J];体育学刊;2001年02期 |
9 |
艾刊;;我和《青少年书法》[J];青少年书法;2002年12期 |
10 |
张为民;;小学语文生字组词书写练习[J];青少年书法;2003年03期 |
11 |
张海燕;;血浓于水——第三届世界海南青少年文化科技冬令营故事[J];今日海南;2003年02期 |
12 |
;心理学[J];全国新书目;2003年05期 |
13 |
郭瞻予;论引导青少年自我教育的意义及相关理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
14 |
张颐武;“新少年写作”的意义[J];中关村;2004年06期 |
15 |
;死亡之吻[J];电影画刊;2004年10期 |
16 |
王洪武;;董加耕仍像一团火[J];老人天地;2004年03期 |
17 |
刘小英;网络与青少年心理健康[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S1期 |
18 |
陈子军;;青少年沉湎网络的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5年S3期 |
19 |
阳柳青;韩振华;;论动画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J];青年探索;2006年01期 |
20 |
崔丽娟;赵鑫;吴明证;徐爱红;;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