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世纪的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摘要】: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国家最常用最重要的两项宏观
经济调控工具,由于各自具有不同的调节特点以及各自的变动与操
作不可避免地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对方,因此,在实际运用中,需
要两项政策协调配合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在财
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实践中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借鉴。我国始于
1978年的改革一直沿着市场化的取向进行,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完善。在这个过程中,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日益成熟,逐渐实
现了由直接调控手段向间接调控手段的转化,货币政策被过分倚重
并由此导致其“财政化”的倾向,丧夫应有的独立性。这固然是我
国运用财政、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实践中需要改进之处,但也
是因为受制于彼时的经济体制格局所致。在整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中国的改革主要围绕着分权制进行,非国有经济开始发展,国有经
济占绝对主导地位,预算软约束状态没有改变,财政上实行“财政
退让”政策,金融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显著的地位,此一
阶段,主要依靠货币政策调控经济,且多采用直接调控手段。在
1992-1997年,国有经济仍居主导地位,基本行为方式未变,非国有
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其行为方式较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此一阶段
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中呈现“双轨调控”特征并且逐渐加大增
加间接调控手段的使用。1998年居非国有经济由体制“边缘”走向体
制“中心”,国有经济由于形成外部硬约束,行为方式发生变化,宏
观经济呈现有效需求不足的状态。此一阶段积极财政政策成为启动
经济的关键,货币政策主要起配合作用。我国的实践证明,必须在
具体的经济大背景下考虑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模式的选择。下
一阶段,在短期内,由于种种原因,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不会改变,
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是主要任务。因此 短期内仍需发挥财政、货
币政策的积极作用,改财政直接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为间接投资,
加大税收调控力度,货币政策中更多使用再贴现手段。在中长期,
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以能促进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为准则。
本文共分五部分:一、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理论基础;
二、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国际借鉴;三、我国财政—货币政
策协调配合实践;四、关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探讨;五、我国财政
—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前瞻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