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名要录》研究
【摘要】:20世纪初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正名要录》写卷是一部唐写本文献,是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字样学著作。本论文即以之为研究对象,在汉字学和汉字构形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测查上来的材料进行分析与研究,重点分析了《正名要录》内部构形关系及其正字思想。
本论文共分三部分。首先从作者、书名、性质、写作背景方面对《正名要录》进行了概括说明。作者郎知本受唐代正字运动的影响,针对唐初社会用字混乱的现象,在颜师古《字样》流传不久之后,著此《正名要录》。其次分析了《正名要录》内部构形关系。《正名要录》依全书标列,共分六个部分。第一为“正行者虽是正体,稍惊俗;脚注随时消息用”;第二为“正行者正体,脚注讹俗”;第三为“正行者楷,脚注稍讹”:第四为“各依脚注”;第五为“古而典者居上,今而要者居下”;第六为“本音虽同,字义各别”。其中前五部分为字形之辨正,第六部分为音同(音近)而易混之字的辨正。在汉字构形学理论的指导下,本文对前五部分内容进行了分析,根据每一组对比字产生的原因将其进行归类,并进行了量化统计。最后,本论文对《正名要录》六部分基本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正字思想进行了阐述。首先以表格的形式从来源、理据及构形模式三方面分析了《正名要录》选用的正字标准;其次从“注重时宜的精神”、“字级区分方法”及“易混字之辨析”三个方面分析了《正名要录》的正字观念,并对其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通过对《正名要录》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该书集录了唐初民间社会最通行的文字写法,真实地反映了初唐文字的书写习惯。该书的正字不以《说文》为标准,一切为时所用。该书的正字思想体现了作者灵活、变通的文字观念,不仅适应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亦对我们今天的汉字规范化工作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