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SiC薄膜发光特性及其等离激元增强
【摘要】:本工作采用螺旋波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单晶Si及石英衬底上制备了纳米SiC薄膜。通过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衍射谱、傅立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紫外一可见透射光谱、光致发光谱等技术手段,对所制备薄膜的成分、微观结构、光学带隙及发光等特性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研究了衬底温度对薄膜的微结构,尤其是对发光特性的影响。微结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薄膜整体呈现为典型的非晶基质中镶嵌纳米晶态SiC的结构。衬底温度升高,纳米SiC粒子的尺寸逐渐变小,粗糙度逐渐变大,薄膜中晶态SiC的比例增加。光吸收和发光特性分析显示,薄膜的光学带隙和结构有序度提高,光致发光峰位随衬底温度升高呈现蓝移趋势,表现为较强的量子限制效应发光。
依据金属颗粒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理论,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康宁玻璃衬底上制备了不同厚度的纳米银样品。结果发现,随着银膜有效厚度的增加,纳米银粒子尺寸增大,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吸收峰位红移,实现了在可见—近红外波长范围的变化。
采用螺旋波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及磁控溅射技术实现了典型SiC/a-SiNX/Ag多层膜的制备,对纳米SiC薄膜发光的表面等离激元增强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等离激元激发存在吸收增强、Purcel增强和腔模的干涉效应增强,仅在三者相干增强区域才观察到薄膜发光的等离激元增强现象。
|
|
|
|
1 |
李亚利,梁勇,郑丰,肖克沈,胡壮麒;热处理过程中纳米非晶Si-N-C粉的晶化及微结构变化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1996年01期 |
2 |
祖庸,任莉;超微细粉体TiO_2的性能及应用[J];钛工业进展;1996年05期 |
3 |
;信息与动态[J];工具技术;2000年11期 |
4 |
张立德;纳米材料和技术的战略地位、发展趋势和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杂志;2000年Z1期 |
5 |
;纳米技术发展可能经历五个阶段[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01年04期 |
6 |
;纳米复合薄膜制备技术[J];技术与市场;2001年04期 |
7 |
许秀艳,付国柱,徐瑞芬;纳米TiO_2在涂料中的应用[J];全面腐蚀控制;2001年02期 |
8 |
李文;武汉大学纳米科技研究成果显著[J];中国建材;2001年07期 |
9 |
子荫
,白杉;纳米塑料性能优异[J];化工时刊;2001年08期 |
10 |
;我国研制成功纳米压力传感器[J];稀有金属;2002年01期 |
11 |
魏玲,李慧;“纳米技术”开创21世纪人类生活的新时代——纳米时代[J];昌吉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
12 |
潘家祯;纳米材料和纳米科技[J];化工设备与防腐蚀;2002年02期 |
13 |
牛俊杰,沙健,马向阳,张辉,杨青,杨德仁;光电子领域中的纳米半导体材料[J];材料导报;2002年11期 |
14 |
胡连荣;识破伪科学给你纳米真感觉[J];金属世界;2003年01期 |
15 |
付玲;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筹)揭牌[J];新材料产业;2003年04期 |
16 |
;科研[J];新材料产业;2003年04期 |
17 |
;科研[J];新材料产业;2003年06期 |
18 |
;产品介绍[J];表面工程资讯;2003年02期 |
19 |
;世界首块纳米锂电池在宁波问世[J];稀有金属;2004年03期 |
20 |
;纳米抗紫外线纤维问世[J];纺织信息周刊;2004年2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