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硫色满酮衍生物及12种天然化合物的抗癌活性
【摘要】:
癌症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的威胁很大,癌症治疗已成为医学上的重大课题。本论文从新合成化合物及首次提取分离的天然化合物中筛选具有体外抗肿瘤活性的新物质,对河北大学药学院河北省药物质量分析控制重点实验室合成的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型硫色满酮衍生物以及河北大学生命科学院惠赠的源于绒白乳菇、薄皮干酪菌、褐盖韧革菌的新提取分离的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测定,为寻找不良反应小,肿瘤细胞选择性高、作用强的抗肿瘤药物提供实验依据。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微量酶比色法(MTT法),以抗癌药顺铂作阳性对照,检测新型硫色满酮衍生物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系、肺癌A549细胞系、低分化胃腺癌BGC-823细胞系、肝细胞癌HepG2细胞系增殖的影响。初步确定对HepG2细胞系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新型硫色满酮衍生物为:D1、D2、FMTK;对BGC-823细胞系具有较强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是:D1、FMTK、F-Cl、Cl-Br、Cl-Cl;对HeLa细胞系具有较强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是:FMTK,F-H。新型硫色满酮衍生物对肺癌A549细胞系基本无增殖抑制作用。采用大鼠小肠隐窝上皮细胞IEC-6检测新型硫色满酮衍生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结果:除D1对IEC-6细胞系增殖有抑制作用以外,其它化合物均无抑制作用。D1对IEC-6细胞系虽然有增殖抑制作用,但其作用远低于阳性对照顺铂,说明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采用MTT法,对源于绒白乳菇、薄皮干酪菌、褐盖韧革菌的12种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做了初步的研究,筛选出对A549细胞系具有较强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是:Ly179、Ly70、72、Ly113。
本实验采用IC50计算软件(LOGIT法)计算筛选出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新型硫色满酮衍生物及绒白乳菇等提取物的IC50值,结果:D1、FMTK、F-Cl、Cl-Br、Cl-Cl、F-Cl对BGC823细胞系的IC50值均低于60μg·mL-1;FMTK、F-H对HeLa细胞系的IC50值均低于80μg·mL-1;D1、FMTK、F-H对HePG2细胞系的IC50值均低于85μg·mL-1;72、Ly113、Ly179、Ly70对A549细胞系的IC50值均低于40μg·mL-1。
实验对新型硫色满酮衍生物FMTK对肿瘤细胞系抑制率与处理时间关系进行了分析,当药物浓度固定(HeLa,120μg·ml-1;BGC-823,80μg·ml-1;HePG-2,50μg·ml-1),随着时间的延长,其生长抑制率逐渐增加,呈时间依赖性。而且该药物对上述三种肿瘤细胞的抑制,没有潜伏期,药物接触1h,即可看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实验采用台盼蓝染色法检测细胞形态学变化,在药物作用下细胞萎缩,被台盼蓝染成蓝色,看不清其结构,并成碎片漂浮于溶液表面。
从上述新型硫色满酮衍生物,能够筛选出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且毒性较低的化合物,源于绒白乳菇、薄皮干酪菌、褐盖韧革菌化合物72、Ly113、Ly179、Ly70对A549细胞系具有较强的增殖抑制作用。这些化合物在抗肿瘤药物开发上可以作为前体药物,具有发展前景,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其抗肿瘤作用及机制。
|
|
|
|
1 |
于新蕊,刘景东,李秀敏,张国梁,方林;均匀设计在3-苄基-6-氯硫色满酮合成中的应用[J];华西药学杂志;1998年04期 |
2 |
于新蕊,刘景东,张国良,方林;硫色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抑真菌活性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1997年03期 |
3 |
齐平,靳颖华,郭春,方林;3-次苄基硫色满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体外抗真菌活性[J];中国新药杂志;2004年02期 |
4 |
于新蕊,刘景东,李秀敏,张国梁,方林;3-取代硫色酮衍生物的合成和抑真菌活性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1997年04期 |
5 |
齐平,靳颖华,郭春,方林;硫色满酮3位Mannich碱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真菌活性[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3年03期 |
6 |
方林,郭春,张炜;6,8-二氯硫色满酮衍生物的合成及抗真菌活性[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
7 |
方林,张国梁,朱全红;硫色(满)酮衍生物的合成及抗真菌活性研究[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
8 |
方林,张国良,魏波;3-甲基硫色酮衍生物的合成Ⅰ[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89年01期 |
9 |
方林,代志国,张国梁;3-取代硫色(满)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真菌活性[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
10 |
郭春,方林;6,8-二氯硫色满酮衍生物的合成及抗真菌活性(英)[J];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1999年02期 |
11 |
loffe D V;尚遂存;;抗动脉硬化的天然化合物[J];药学进展;1987年03期 |
12 |
方起程;;天然化合物结构修饰是创制新药的重要途径[J];中国新药杂志;2006年16期 |
13 |
田仁荣;刘迺发;郑永唐;;天然来源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整合酶抑制剂[J];中国药学杂志;2006年17期 |
14 |
李春纳;杨春柳;刘玉欣;杨更亮;刘腾飞;路倩;;(顺)-3-(氯代亚甲基)-6-甲基-硫色满-4-酮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J];科学通报;2010年31期 |
15 |
齐平,靳颖华,郭春,方林;3-溴-4-硫色(满)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真菌活性研究[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3年04期 |
16 |
;新天然化合物[J];中国天然药物;2005年04期 |
17 |
李迩娜;;新天然化合物[J];中国天然药物;2007年02期 |
18 |
李迩娜;;新天然化合物[J];中国天然药物;2007年05期 |
19 |
;新天然化合物[J];中国天然药物;2007年06期 |
20 |
李迩娜;;新天然化合物[J];中国天然药物;200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