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投入产出(火用)分析的能源利用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
【摘要】:构建科学的能源利用评价体系,对于优化用能过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合理利用能源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由于实际能源利用系统是复杂的多投入和多产出的关系,而且投入和产出的统计指标往往是不统一的,目前尚缺乏一个适用于一般体系的科学合理的能源利用效率的评价体系。本文主要在构建能源利用评价体系、科学评估用能过程的节能潜力方面开展了研究。
研究了能源利用一般过程及能源利用评价方法,分析了能源结构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研究了燃料(?)的计算方法和能源统计与核算方法,提出了电量化的燃料(?)研究方法,探讨了(?)计算中环境模型基准态的选取问题,建立了基于“(?)等价”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核算和统计体系。
提出了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产品分类方法,分析总结了耗能产品的三种生产型式,建立了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终端产品能耗统计和分析模型,提出了产品生产节能评价方法及耗能产品节能潜力分析方法。应用分析方法,对某区域进行了能源利用效率分析,对该区域的节能潜力进行了评估;对某1000MW超超临界锅炉进行了能源利用效率分析,研究了能源转换系统中(?)传递的热力过程。
提出了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能源利用评价方法,建立了评价数学模型,该评价模型可以对系统的热力学完善程度、(?)效率、系统节能潜力等进行评价;构建了基于(?)分析的能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产品能值、能源利用(?)效率、潜能提高量、潜能提高系数等能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
采用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能源利用评价方法,对两个燃煤发电厂、一个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厂和由上述三个电厂组成的虚拟发电集团的能源利用效率、节能潜力进行了分析评价,包括:产品能值、能源利用(?)效率、潜能提高量、潜能提高系数等评价指标。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K01
|
|
|
|
1 |
吴巧生;成金华;;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解:1980—2004[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10期 |
2 |
倪维斗,张斌,李政;氢能经济·CO_2减排·IGCC[J];煤炭转化;2003年03期 |
3 |
卢宗华,蒋国安,丁荣贵;企业能耗成本分析的投入产出模型及其应用[J];山东矿业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
4 |
江亿,刘晓华,薛志峰,付林;能源转换系统评价指标的研究[J];中国能源;2004年03期 |
5 |
韩亚芬;孙根年;李琦;;中国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的统计关系与节能潜力分析[J];开发研究;2007年02期 |
6 |
李艳梅;张雷;;我国能源统计亟待与国际接轨[J];中国能源;2006年08期 |
7 |
朱洪波,李续军,朱宝田,谢冰;超临界及超超临界机组汽轮机和锅炉蒸汽参数的匹配关系[J];热力发电;2004年03期 |
8 |
周少祥,胡三高,齐革军;凝汽机组低品位化供热改造及其应用前景[J];热能动力工程;2004年02期 |
9 |
薛志峰;刘晓华;付林;江亿;;一种评价能源利用方式的新方法[J];太阳能学报;2006年04期 |
10 |
黄德中;能源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确定方法探讨[J];水利电力机械;2002年01期 |
|
|
|
|
|
1 |
洪大剑;张德华;;二氧化碳减排途径[J];电力环境保护;2006年06期 |
2 |
齐志新;陈文颖;吴宗鑫;;工业轻重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2期 |
3 |
王琴萍,邢长宇,陈洪涛,周丽华,吕殿祯;HCl-NaCl-C_2H_6O_2-H_2O体系中HCl热力学[J];化工学报;2004年09期 |
4 |
朱元海;陈慧娟;罗洪君;王宝辉;项新耀;;概念与其表达式的热力学一致性研究[J];化学工程;2006年07期 |
5 |
刘小瑜;优化产业结构 确定主导产业[J];金融与经济;2002年12期 |
6 |
韩亚芬;孙根年;李琦;;中国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的统计关系与节能潜力分析[J];开发研究;2007年02期 |
7 |
全志利;马洪敬;周燕南;李伟;张谦;;天然气改制工艺分析及优化方向[J];煤气与热力;2006年05期 |
8 |
麻林巍,倪维斗,李政,任挺进;用于多联产的浆态床液相法甲醇合成模拟研究[J];煤炭转化;2004年02期 |
9 |
周志杰,于广锁,龚欣,王辅臣,于遵宏;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气化单元模拟[J];煤炭转化;2004年03期 |
10 |
李震,江亿,刘晓华,谢晓云;湿空气处理的分析[J];暖通空调;200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