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院系科研绩效综合评价与优化研究
【摘要】: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科学研究主体,研究水平、研究程度始终处于科技发展的前沿,是提升国家整体科研实力以及我国科技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如何提高高校的科研能力,是近年来高等学校管理者和研究者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笔者认为加强高校科研绩效评价管理,是有效提高高校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早期我国的科研绩效评价多以定性评价为主,也就是同行评议法,请来该领域的专家以及行政人员共同评价一项科研工作的学术水平。近几年,为了提高科研评价的科学性,一些科研机构和大学开始引进国外的绩效评价理念,尝试用新的方法对我国高校的科研绩效水平进行评价,但就目前而言,理论界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并不系统,内容较为笼统,缺乏科学性。本文从我国工科高校院系科研绩效特点分析入手,系统阐述了国内外关于高校科研绩效评价研究现状,通过广泛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详细分析了影响高校科研绩效水平相关指标的内涵及测定范围,并运用U型法和熵值主客观相结合确定了各指标权重,构建了以期刊论文、纵向科研项目、专利、科研获奖与成果鉴定、学术兼职、成果转化六个指标为主要内容的高校科研绩效综合评价模型体系。并应用该模型对某高校二级学院的教师科研绩效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编制了基于Java语言的高校院系科研绩效评价管理系统。同时,本论文还以某高校四个二级学院五年的数据为样本,对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之间以及各评价指标与科研绩效综合水平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升高校院系科研绩效综合水平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另外,本文引入了数据包络分析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方法,构建了高校院系科研绩效DEA静态和动态测度模型。在静态测度模型中,考虑到科研活动中存在边际收益递增现象的问题,通过变换函数对参考集对应的生产可能集进行变换,使其满足传统DEA方法对生产可能集的凸性要求,从而能够采用传统DEA方法对存在边际收益递增的高校院系科研活动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在动态测度模型中,考虑到科研活动投入产出的滞后性,调整了投入和产出数据的时间组合,构建了反映滞后期的投入产出系统,运用Malmqui st指数分解出反映高校科研活动的动态指数变动。并运用构建的考虑边际收益递增的静态测度模型和考虑滞后期的动态测度模型对10个二级学院的科研投入产出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本文高校科研绩效DEA评价模型的有效性。最后,本文利用生产理论分解分析PDA方法建立了高校科研成果驱动因子分解模型,将影响科研成果变化的因素分解为潜在的单位经费投入成果产出变化、潜在的人均经费变化、师资力量变化、经费投入技术效率变化、师资投入技术效率变化、经费投入技术变化和师资投入技术变化七个指标。以10个二级学院作为研究对象,对2010-2013年科研成果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分别对论文、专利和获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为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