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融合的氧量软测量技术的研究
【摘要】:尾部烟气含氧量的准确测量对提高锅炉燃烧的经济性有重要意义。本文考虑把软测量技术和数据融合技术应用于尾部烟气含氧量的测量。主要通过机理分析和对盘山火电厂历史数据库eDNA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氧量动、静态软测量模型。同时根据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多个风量软测量模型和给煤量软测量模型。利用数据融合理论对多个传感器的数据进行了融合处理,得到可靠性和准确性较高的风量和燃料量测量值。用eDNA的数据进行仿真验证,建立的氧量软测量模型能够较好的反映实际氧量的变化。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TP274.4
|
|
|
|
1 |
杨庆柏,厉鹏;氧气传感器及其在火电厂的应用[J];传感器世界;2001年09期 |
2 |
仲崇权,张立勇,杨素英,赵文豪;多传感器分组加权融合算法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
3 |
吕兆聚,刘敬之,邢学山;容克式空气预热器漏风的规律及对策[J];电力情报;2001年03期 |
4 |
侯军虎,王松岭,王强,安连锁;电站离心式风机性能在线监测的研究及其在DCS中的实现[J];动力工程;2003年01期 |
5 |
张希光,王继承;提高锅炉炉膛出口烟气含氧量的测量准确度减少锅炉结焦和降低机组煤耗[J];节能技术;2001年03期 |
6 |
于静江,周春晖;过程控制中的软测量技术[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6年02期 |
7 |
王旭东,邵惠鹤;基于神经网络的通用软测量技术[J];自动化学报;1998年05期 |
8 |
刘福国,魏恩宗,郝卫东,郭玉泉;煤粉锅炉燃烧效率运行氧量变化特性分析模型[J];热力发电;2003年01期 |
9 |
卢勇,徐向东;烟气含氧量软测量新方法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02年06期 |
10 |
刘福国,郝卫东,韩小岗,郭玉泉;基于烟气成分分析的电站锅炉入炉煤质监测模型[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2年05期 |
|
|
|
|
|
1 |
杨庆柏,厉鹏;氧气传感器及其在火电厂的应用[J];传感器世界;2001年09期 |
2 |
杨平,杜丽;测控一体化的集成技术[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
3 |
汪思源,白广来,董晓鹏;工业锅炉燃烧效率的智能寻优[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
4 |
陈伟,马如雄
,郝艳红;基于MATLAB的BP人工神经网络设计[J];电脑学习;2005年02期 |
5 |
衣治安,倪红梅,许军,刘金月;基于C/S和B/S混合模式的采油工程信息管理系统[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
6 |
刘文鹏,王乃文;飞灰含碳量在线监测技术在电站锅炉上应用的探讨[J];电站系统工程;1994年01期 |
7 |
苏建,詹东华,梅春芳上海贝尔;汽车检测站远程维护系统的论述[J];公路交通科技;2000年01期 |
8 |
宋伟;我国汽车检测与计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2年04期 |
9 |
秦小虎,柴毅,黄席樾;汽车驾驶员驾驶特征的模糊评价方法[J];公路交通科技;2004年04期 |
10 |
程启明;程尹曼;汪明媚;王映斐;;火电厂锅炉飞灰含碳量测量技术发展与现状[J];锅炉技术;2011年01期 |
|
|
|
|
|
1 |
李永兴,陈春元,孙家庆;电站锅炉炉膛出口温度计算方法的研究与改进[J];动力工程;1992年06期 |
2 |
弗雷德·兰;输入/损失技术[J];动力工程;2000年05期 |
3 |
刘福国;ASME标准锅炉热效率计算的线算法[J];电站系统工程;2001年03期 |
4 |
罗洪新,姜家仁,苏盛波;600MW机组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的技术改造及效益分析[J];发电设备;2000年04期 |
5 |
郁文贤,雍少为,郭桂蓉;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述评[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
6 |
张明君,皮道映,孙优贤;基于工程应用观点的软仪表开发策略[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1996年06期 |
7 |
任海燕,杨秀敏,刘禹林;氧化锆测氧技术的应用[J];东北电力技术;1996年12期 |
8 |
滕召胜;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热处理炉温度测量方法[J];计量学报;2000年02期 |
9 |
董泳,李有义,王成敏,李建平,张任育;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热端径向密封间隙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J];节能技术;2000年04期 |
10 |
王旭东,邵惠鹤;RBF神经元网络在非线性系统建模中的应用[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