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表面污垢特性的研究
【摘要】:
换热设备污垢是工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污垢形成过程极其复杂,影响因素众多,而且污垢严重影响传热效率,造成能源的极大损失和浪费。因此,成为传热学界十分关注而又没能完全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对换热表面的碳酸钙污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建立了污垢实验台,采用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测试了四种强化管(弧线管、波纹管、缩放管Ⅰ和缩放管Ⅱ)在清洁状态下的传热特性和阻力特性,分别得出管内强制对流换热关联式和阻力关联式。然后利用配置不同硬度的人工硬水或添加氧化镁颗粒的溶液作为循环工质,在相同流速、管外水浴温度、管内工质入口温度的条件下,分别对上述四种强化管与各自对应光管进行了污垢特性的对比实验,得出了各自污垢热阻和诱导期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四种强化管具有结垢速度慢、诱导期长、污垢热阻渐近值小等优点,而且在结垢前后都具有良好的强化传热性能。
其次,本文对几种材料表面的粗糙度、接触角、表面能、材料表面与液体之间的界面能进行了测量和计算。考察了上述几种表面特性参数对污垢形成的影响。同时,对几种不同固体材料表面在清洁和结垢条件下作了图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材料表面特性对污垢形成有较大影响,材料的表面能越低,污垢沉积量越小。而粗糙度、接触角、固体材料与液体间的界面能对污垢形成的影响没有找到明显规律。
最后,本文应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圆管内的CaCO_3污垢形成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CaCO_3的浓度变化,得到CaCO_3析晶污垢的沉积率、剥蚀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在不考虑污垢诱导期的情况下,得到污垢热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模拟结果和实验数据吻合得较好,证实了模拟结果的可靠性。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TK12
|
|
|
|
1 |
阎康平;陈匡民;;Ni-P-PTFE化学复合镀工艺及镀层性能研究[J];材料保护;1993年05期 |
2 |
刘天庆,李香琴,于瑞红,孙相玉;表面材料性质对生物垢形成过程的影响[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
3 |
徐志明,杨善让,郭淑青,赵贺,齐冰;电站凝汽器污垢费用估算[J];动力工程;2005年01期 |
4 |
朱玉兰,柴井峰;从管材的选择谈凝汽器的发展[J];电站辅机;1998年04期 |
5 |
邓永生,何瑜,郝斌;纯钛管在我国电站的应用[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01年S1期 |
6 |
余存烨;海水凝汽器传热管的选材与防护[J];腐蚀与防护;1997年03期 |
7 |
徐志明,杨善让,孙灵芳,刁彦华,张海林,翟国冬;波纹管污垢特性的试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1年04期 |
8 |
徐志明,甘云华,张仲彬,杨善让;弧线管传热与污垢性能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年03期 |
9 |
孟继安,陈泽敬,李志信,过增元;交叉缩放椭圆管换热与流阻实验研究及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年05期 |
10 |
曾敏;石磊;陶文铨;;波纹管管内层流流动和换热规律的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6年01期 |
|
|
|
|
|
1 |
商福民,毕庆生,张志正,孙石,石久胜,韩凤毅;波纹管与光管流体传热特性对比实验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2 |
郎逵;波节型换热元件的实验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
3 |
干昌琦,田鹤年;凝气器漏入空气量的计算与试验研究[J];电站辅机;2000年03期 |
4 |
王岱珂,陈捷;等离子体共聚合反应的初步探讨[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1988年02期 |
5 |
王迅,门出正则,李惟毅;底部封闭竖直狭窄矩形通道自然对流沸腾的临界热流密度[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1年S1期 |
6 |
徐志明,甘云华,张仲彬,杨善让;弧线管传热与污垢性能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年03期 |
7 |
孟继安,陈泽敬,李志信,过增元;交叉缩放椭圆管换热与流阻实验研究及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年05期 |
8 |
王建国,徐志明,周立群,杨善让;缩放管污垢性能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5年04期 |
9 |
张建文,张政;螺旋内翅片管内充分发展流体流动与传热的数值分析[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1999年02期 |
10 |
颜岩,肖玉吉,陈泽,彭晓峰;强化管内沸腾换热实验研究[J];工业加热;2001年03期 |
|
|
|
|
|
1 |
陈永昌;马重芳;刑晓凯;陈小砖;;换热表面结垢过程及机理的实验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S1期 |
2 |
В.И.Уmаков
,Б.Н.Сопин
,А.А.Глушаков
,杨乐之;压缩机后冷却器换热表面的确定[J];压缩机技术;1973年02期 |
3 |
全贞花;陈永昌;马重芳;;碳酸钙于换热表面结垢的传热与传质模型[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8年05期 |
4 |
杨倩鹏;田磊;常思远;史琳;;换热表面镀银抑制微生物污垢综合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4年02期 |
5 |
张从宪;传热管换热表面的技术经济选择[J];动力工程;1986年02期 |
6 |
高明,孙奉仲,曲超,史月涛,王妮妮;不同换热管表面抗垢性能的试验[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年05期 |
7 |
蔡梅英,符鑫尧,范旭东,陆继东;流化床埋管表面局部空隙率测试装置的研制[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1年01期 |
8 |
陈维汉,孙毅;关于换热器两侧换热表面最佳匹配的讨论[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
9 |
张仲彬;王丙林;李煜;徐志明;;换热表面污垢热阻影响因素的评价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年02期 |
10 |
陈东芳;唐大伟;胡学功;;流量、换热表面方向对光滑表面喷雾冷却的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