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乘坐动力学数学模型及仿真的研究
【摘要】:
汽车乘坐动力学(vehicle ride
dynamics)是汽车动力学的一个分支,建立
乘坐动力学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仿真研究
其性能是常用方法之一。
汽车乘坐动力学数学模型有线性和非线
性两类,为了研究基于这两类模型分别建立
的汽车乘坐动力学系统性能的差别,本文首
先对减振器非线性模型进行了研究,选择
Besinger模型为减振器非线性模型,以夏利
汽车用前、后减振器为例,通过试验数据确
定了一类新型数学模型中的参数值,在此基
础上,以4自由度半车物理模型为研究对
象,建立了4自由度半车非线性数学模型和
线性数学模型。本文选择在半圆形凸起、弓
形、波形路面等离散激励条件下进行仿真,
得到了汽车乘坐动力学的一组仿真曲线,并
选择了一相对误差函数,对线性与非线性数
学模型仿真的误差进行了评价。本文结果对
汽车乘坐动力学系统参数设计具有实际指导
意义。
|
|
|
|
1 |
许善珍;王程;;减振器阻尼系数Lagrange模糊插值控制器的设计及仿真[J];公路与汽运;2005年06期 |
2 |
任勇生;周建鹏;;汽车半主动悬架技术研究综述[J];振动与冲击;2006年03期 |
3 |
陈敬华;;浅析气体在油气混合减振器中的影响[J];科技资讯;2009年27期 |
4 |
陈杰平;陈无畏;祝辉;朱茂飞;;单出杆汽车磁流变减振器设计与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09年03期 |
5 |
刘飞;陈大宇;;车辆半主动悬架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J];上海汽车;2009年06期 |
6 |
王庆宇;袁尚平;;双作用筒式减振器设计开发中主参数的选择分析[J];上海汽车;2006年11期 |
7 |
蝈蝈;莽超;孙燕初;;踏平坎坷 空气减振系统与电磁减振系统深度性能对比测试[J];汽车与运动;2008年06期 |
8 |
刘荣波;;NJ1035汽车转向减振器的设计研究[J];轻型汽车技术;1997年02期 |
9 |
刘圣田
,赵长利;汽车悬架减振器检测与汽车行驶安全性[J];汽车与安全;1999年05期 |
10 |
孙继宏;汽车平顺性不良的故障诊断[J];汽车维修;1998年08期 |
11 |
刘圣田,吕安涛,慈勤蓬;汽车悬架减振器性能检测[J];济南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1期 |
12 |
邢洪滨;施国标;张昕;林逸;;Vedyna及其在汽车平顺性分析中的应用[J];上海汽车;2006年02期 |
13 |
曾小川;;车怎样跳起来——汽车蛙跳技术解析[J];爱车;2006年10期 |
14 |
;每周要闻[J];汽车与配件;2000年33期 |
15 |
廖昌荣,陈伟民,余淼,黄尚廉;基于混合模式的汽车磁流变减振器阻尼特性分析与测试[J];机械工程学报;2001年05期 |
16 |
廖昌荣,余淼,杨建春,陈伟民,黄尚廉;汽车磁流变减振器神经网络模型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3年04期 |
17 |
张颖;萨克斯公司生产的减振器和离合器售后索赔时常遇见的问题(下)[J];汽车与配件;2004年29期 |
18 |
;双周要闻[J];汽车与配件;1995年03期 |
19 |
;每周要闻[J];汽车与配件;2000年51期 |
20 |
韦勇;双轴汽车减振器阻尼系数与悬架系统阻尼比匹配设计研究[J];广西机械;200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