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离子电池体系基础性能的研究
【摘要】:
本文研究了镁离子电池在以下电解液体系中的电化学性能:a.高氯酸镁(Mg(ClO4)2)溶解于N,N-二甲基甲酰胺(DMF);b.氯化镁(MgCl2)溶解于N,N-二甲基甲酰胺(DMF);c.乙二胺四乙酸二钠镁(EDTA-Mg)溶解于甲酰胺(FA)。通过电导率、电解、放电和SEM等分析测试方法对溶液电导率、镁离子的溶解-沉积、电池体系的放电性能进行了研究。合成了电池的正极材料MgxMnO2,组装电池并检测放电性能。
结果显示,三种电解液体系组装的Mg/Mg电解池体系,均可观察到镁离子的溶解-沉积现象。其中,在FA/EDTA-Mg溶液体系中,镁离子的溶解-沉积现象最显著。镁片的溶解表现为均匀分布的圆形腐蚀坑,镁离子的沉积物较疏松。
电解电流在三种电解质溶液中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表明镁离子在其中不同的迁移方式。实验表明,电导率不是影响溶液体系电解电流的唯一因素,即电导率大的溶液体系并不具有最大的电解电流。极间距对电解电流的影响呈无规则状态。以DMF/Mg(ClO4)2为电解液的体系中,不同极间距结构中电解电流大小排布为:I (0.1mm) I (0.2mm) I (0.8mm) I (1mm) I (3mm) I (0.5mm) ;以DMF/MgCl2为电解液的体系中,不同极间距结构中电解电流大小排布为:I (0.1mm) I (0.2mm) I (0.5mm) I (1mm) I (0.8mm) I (3mm);以FA/EDTA-Mg为电解液的体系中,不同极间距结构中电解电流大小排布为:I (3mm) I (0.2mm) I (0.1mm) I (1mm) I (0.5mm) I (0.8mm)。
实验成功组装了新型有机电解液电池。组装的Mg/MgxMnO2、Mg/C电池,以DMF为溶剂的电解液体系的开路电压在1.5V左右;FA/EDTA-Mg体系具有2.2V以上的开路电压。电池体系可在电流密度为0.2~0.4mA/cm2下,维持放电10小时以上。Mg‖FA/EDTA-Mg‖MgxMnO2电池在0.05~0.06mA/cm2的电流密度下放电,起始放电电压为2.09V,在1.9V开始稳定放电;电池分别在1.8V左右和0.9V左右出现放电平台;截止电压为0.8V时,放电时间可持续70小时以上;电池正极材料的放电比容量在175mAh/g以上。
|
|
|
|
1 |
曾雄飞,陈长华,朱世俊;新型高强锌铝合金基础性能研究──力学与摩擦磨损性能研究[J];铸造设备研究;1998年06期 |
2 |
尚策;周明顺;翟立委;沈峰满;;鞍钢铁矿石烧结基础性能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8期 |
3 |
张同来,魏昭荣,吕春华,张建国;GTG起爆药性能研究[J];爆破器材;1999年03期 |
4 |
熊延龄;;美试验空间站的水再生装置[J];国际太空;1991年11期 |
5 |
易秉钺,朱孝录;钒钛球铁齿轮的基础性能[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2年05期 |
6 |
万德安,厉梁,刘晓东,张剑,赵建才,蔡增伟,问庆武,沈启彧;轿车密封条压缩变形的基础性能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0年06期 |
7 |
;工作站中的巨无霸——联想ThinkStation 2.0工作站D20评测(下)[J];工业设计;2009年10期 |
8 |
李超;;传动机构的性能分析评价方法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0年02期 |
9 |
张书缙;变压器纸板绝缘的新概念[J];电气应用;1986年02期 |
10 |
;商务互动——宏碁S5201M投影机[J];消费电子;2011年02期 |
11 |
田千里;深水平台动力分析问题[J];力学进展;1983年01期 |
12 |
钱友荣,田永江;高强度钢拉伸缺口敏感性新指标[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86年02期 |
13 |
邱玉贵,张义和;35MnVS易切非调质钢的应用研究[J];汽车工艺与材料;1994年04期 |
14 |
;买车要看加速榜[J];汽车与运动;2008年09期 |
15 |
程涛;;计量服务世博[J];上海计量测试;2010年05期 |
16 |
赵勇;胡宾生;田欢;王沧;贵永亮;;唐钢烧结配加巴西CVRD矿粉的研究与应用[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
17 |
徐人平,段小建;循环应力-应变特性曲线统计特征[J];机械;1996年01期 |
18 |
周维志,孙晓洁,李子凌,孙铁光;奥氏体护环钢的发展历程[J];大型铸锻件;1999年04期 |
19 |
D.巴甫洛夫;新千年前十年铅酸蓄电池的发展方向(英文)[J];电源技术;2001年01期 |
20 |
关红欣,韩凌,胡洪波,张雪洪,唐涌濂;膨胀床吸附层析技术基础性能研究进展[J];化学世界;200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