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期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在不同时间窗使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利用CTPI对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作用机制的探讨,从而为此类患者的应用丁苯酞的最佳时机提供新的依据。方法将168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第一组为对照组80例;第二组为治疗组88例。对照组在给予抑制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活血化瘀、降压、降糖、降脂稳定斑块等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0.9%生理盐水100ml静脉输液2/日治疗,两次间隔8小时,连用14天。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恩必普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100ml PE输液器2/日静点,两次间隔8小时,连用14天。分别于入院时、用药第7天、第14天及第30天行NIHSS评分、BI指数评分及观察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再将治疗组按发病时间在分为2组,即入院8小时之内患者为A组,共30例,其中包括有溶栓禁忌症或家属不同意溶栓的患者。8~48小时为B组,共58例。于治疗后第7天、第14天、一个月后进行NIHSS及BI指数评分并记录。选取完成CT平扫、CT血管成像、CT灌注成像检查的患者19例,发病时间均在8小时之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9例及治疗组10例,记录其入院时及治疗14天后完成CTA-CTPI检查的患者所得图像,通过CT Perfusion软件进行处理,记录脑缺血区CBF、CBV、TTP、MTT参数值,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病变区域的CBF、CBV、TTP、MTT有无差异。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基线水平及NIHSS评分及生活自理能力BI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BI指数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更显著。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NIHSS评分及BI指数在治疗后第7天、第14天及第30天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不同时间给药后第7天、14天、30天后NIHSS评分及生活自理能力BI指数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发病8小时以内给药NIHSS评分及BI指数变化显著,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显著。19例通过CT平扫、CTA及CTPI检查的研究者中,在治疗前均存在脑灌注异常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脑梗死中心区和缺血边缘区治疗前后比较,两组脑灌注参数CBF、CBV、MTT、TTP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差异更显著,说明早期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有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灌注,可能有促进侧枝循环建立的作用。结论1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可以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研究对象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生活自理能力;2超早期静脉使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恢复的更好;3早期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能增加缺血区脑血流量,可能与侧枝循环建立有关。利用CTPI观测急性脑梗死缺血区脑血流灌注情况,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