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榜样教育的发展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摘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榜样,无论是其道德境界还是道德行为都是一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反映,集中体现了特定的时代精神,是特定历史时空社会文明建构的方向。榜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对提升大学生道德水平,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榜样教育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抓住榜样教育的核心和实质,提升榜样教育的影响力,进而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本论文以解析榜样、榜样教育、高校德育、偶像等相关概念为逻辑起点,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国家评选的“双百”人物以及由央视评选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选取的有代表性的先进人物为典型案例,特别是部分大学生的先进事迹,通过分析、归纳、梳理建国以来我国榜样教育的发展历程,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建初期以及党的十六大以来的榜样教育。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榜样教育的发展轨迹和宝贵经验,提出真实性是开展榜样教育的基本前提,它使个体的道德认知与其相应的情感体验产生共识,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榜样就在身边;时代性是榜样教育的必然要求,以集中体现特定的时代精神,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和社会文明建构的发展方向;多样性是榜样教育的必然趋势,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时代需要越来越多的榜样,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榜样类型,从而“学有榜样,行有导向”。
通过对A高校大学生进行的有关榜样教育问卷调查,进一步认识到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榜样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应大力提倡发展榜样教育,坚持榜样教育的“真实性”,提高大学生道德情感共鸣度;坚持榜样教育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道德行为规范目标;坚持榜样教育的“时代性”,提升榜样的影响力,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还要加大榜样教育的宣传力度,让榜样成为校园里的“明星”,让爱榜样、学榜样成为青年学生追求的时尚,充分发挥榜样教育功能,从而也为进一步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提供有力借鉴。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641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641
【引证文献】 | ||
|
|||
|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共引文献】 | ||
|
|||||||||||||||||||||
|
|
|||||||||||||||||||||
|
|
|||||||||||||||||||||
|
|
|||||||||||||||||||||
|
【同被引文献】 | ||
|
|||||||||||||||||||||
|
|
|||
|
|
|||||||||||||
|
【二级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