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通过抗凋亡作用而减轻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的神经损害
【摘要】:目的: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以髓鞘脱失、神经胶质细胞增生、轴索病变和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特点的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该病病程反复,致残率高,加重家庭与社会负担。但是引起多发性硬化的确切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目前认为是由于环境因素、遗传易感性、自身免疫异常、氧化应激反应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细胞凋亡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以及调控,是一种由基因调节控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目前大量研究已证明:线粒体是内源性细胞凋亡信号转导途径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细胞器,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凋亡,最终导致多发性硬化和EAE模型中髓鞘脱失、轴索和神经元的变性。丁苯酞(dl-3n-butlphalide,NBP)是人工合成的消旋体,2002年,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首次批准丁苯酞可以应用于中风患者。实验证明丁苯酞可以通过改善供血、保护血脑屏障、抗血栓形成、改善线粒体功能等途径发挥脑保护作用,目前广泛应用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方面,并已取得良好效果。但目前国内外对于丁苯酞对于多发性硬化是否具有治疗作用的研究很少,关于丁苯酞对多发性硬化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损伤以及对多发性硬化的细胞凋亡影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观察对丁苯酞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小鼠神经细胞是否具有保护作用,从而为临床治疗多发性硬化提供新的方法。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多发性硬化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内小血管周围单个核细胞浸润及髓鞘脱失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实验以丁苯酞作为干预药物,通过观察实验动物神经功能评分及Tunel染色阳性细胞表达变化情况,探讨丁苯酞能否通过抗细胞凋亡作用而减轻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神经损伤作用,为临床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实验动物购买与饲养:选择健康C57BL/6雌性小鼠45只,周龄介于6-8周,体重在180~220g之间,购于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随机分笼,以标准饲料、自来水饲养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实验动物中心,环境恒温20~25℃。2实验动物分组:将免疫发病后C57BL/6小鼠36只随机分为EAE组(E,生理盐水0.1ml/d/只)、地塞米松组(D,地塞米松注射液0.07mg/只)、丁苯酞低剂量组(L,丁苯酞80mg/d/只)及丁苯酞高剂量组(H,丁苯酞120mg/d/只)。另取9只正常小鼠为正常对照组(N,生理盐水0.1ml/d/只)。小鼠发病当天(0天),地塞米松组、丁苯酞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分别于发病后每日腹腔注射相应剂量药物。正常组及EAE组仅每日腹腔注射相应剂量的生理盐水,共14天。各组再以发病后0天、7天、14天分为三个亚组,每个亚组3只小鼠。3 EAE模型的建立:用生理盐水将抗原MOG35-55稀释成6mg/ml,并按1:1等体积加入完全弗氏佐剂(加入结核杆菌H37Ra使其终浓度为4mg/ml),混合乳化。充分乳化后将小鼠用乙醚麻醉,将小鼠充分固定后于小鼠背部脊柱两侧分四点皮下注射(每只0.1ml),第0h及第48h后腹腔注射0.5ml PTX。正常组小鼠不作上述处理。4实验小鼠神经功能评分:自免疫当天起每日早晚两次(间隔约8小时),由两名观察者同时对小鼠进行称重、神经功能评分。采用国际通用的Benson(5分)评分标准对实验小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具体评分标准如下:0分无任何临床症状;1分小鼠尾部张力消失,不能上抬,步态可见轻度笨拙;2分小鼠双后肢均无力,被动翻身可恢复;3分小鼠双后肢瘫痪,被动翻身后,不能自行恢复,但是给予刺激后可以挪动;4分小鼠双后肢瘫痪,前肢瘫痪或肌力减弱伴尿便失禁;5分濒临死亡或死亡。评分时如果小鼠临床症状介于两个评分之间,则选取较低分数加0.5分来表示。5取材:于发病当天(0天):EAE组、正常对照组各取3只;发病第7天、14天:EAE组、丁苯酞低剂量组、丁苯酞高剂量组、地塞米松组各取3只;给予10%水合氯醛(350mg/kg)腹腔注射麻醉后,先以生理盐水心脏灌注(流出液无血液后),再以4%多聚甲醛经心脏灌注后,取脊髓腰膨大处组织常规石蜡包埋,制成石蜡切片,5μm连续切片。应用Tunel染色法测定凋亡阳性细胞数目变化情况。结果:1实验小鼠免疫后发病情况:小鼠在接受免疫后一周左右出现精神萎靡、皮毛不整、活动减少、体重下降等。免疫10天后左右小鼠开始发病,表现为尾部上抬无力,张力消失,肌张力下降,肢体瘫痪、部分出现四肢瘫等。2动物神经功能评分发病后第7天:L7、H7、D7组及E7组小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1.67±0.76、1.50±0.5、1.33±0.29、2.67±0.87,L7、H7及D7组小鼠评分均小于EA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7、H7及D7组间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发病后第14天:L14、H14、D14组及E14组小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1.17±0.58、1±0.5、1±0、2.17±0.29,L14、H14、D14组小鼠评分均小于EAE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L14、H14及D14组间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3 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正常组小鼠脊髓几乎没有Tunel染色阳性细胞。实验组小鼠脊髓均有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散在分布于脊髓实质及小静脉周围。凋亡细胞可能为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炎性细胞等。E0组、E7组、E14组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分别为39.33±4.56、40.37±4.23、34.30±4.33,E14组小鼠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少于E0组及E7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E0组与E7组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无明显差异(P0.05)。发病后第7天:L7、H7、D7组及E7组小鼠的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3.53±4.92、21.53±3.49、22.67±4.06、40.37±4.23,L7、H7及D7组小鼠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均小于EAE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L7、H7及D7组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无明显差异(P0.05)。发病后第14天:L14、H14、D14组及E14组小鼠的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0.30±3.72、20.27±3.47、21.20±3.89、34.30±4.33,L14、H14、D14组小鼠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均小于EAE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L14、H14及D14组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本实验通过应用丁苯酞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进行干预,通过观察EAE小鼠神经功能评分和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证实丁苯酞可以明显减低EAE模型小鼠神经功能损害,减少细胞凋亡,改善EAE模型小鼠神经功能缺失。为临床治疗多发性硬化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和方向。
|
|
|
|
1 |
黎雪;结节病病灶存在“抑制性淋巴细胞[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1989年01期 |
2 |
尹莉佳;余心如;丁伟;黄怀德;彭清壁;朱志建;;胃粘膜溶菌酶阳性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J];浙江肿瘤通讯;1989年04期 |
3 |
杨国荣;CD34阳性细胞移植的适应范围[J];日本医学介绍;2000年09期 |
4 |
金显文;黄山;吴孝兵;;花臭蛙消化道6种激素阳性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9年03期 |
5 |
普雄明;石得仁;;银屑病治疗前后皮损中S-100蛋白阳性细胞的比较观察[J];新疆医学;1995年03期 |
6 |
王宏;胡江;李凌松;洪天配;李丽英;;筛选后的巢蛋白阳性细胞流式鉴定及诱导分化[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
7 |
杨龙江;孟凡义;;CD34阳性细胞内部结构观察[J];实用医药杂志;2006年05期 |
8 |
李洁,周童亮,赵武述,刘德若,赵洪昌,陈应华;角蛋白阳性细胞检测在肿瘤转移诊断中的意义[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1年06期 |
9 |
冯守明;绳秀珍;战文斌;;免疫球蛋白阳性细胞在大菱鲆免疫相关组织中的分布[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8年06期 |
10 |
安靓,陈远泉,田雪梅;巢蛋白阳性细胞在胎儿肝中的分布及形态学研究[J];解剖学报;2005年05期 |
11 |
周庆申;动员原发性轻链淀粉样变患者CD34阳性细胞作自体移植[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9年01期 |
12 |
刘影;唐军民;唐岩;常昕莹;李枫;;人早期胚中CD20阳性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J];解剖学报;2007年02期 |
13 |
杨倩,陈思怀,赵茹茜,陈杰;猪十二指肠中生长抑素阳性细胞和免疫细胞发育的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2004年01期 |
14 |
辛赣海,张启兴,廖顺顺,童竞亚,严宜明;老龄大鼠下丘脑及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和β-内啡肽样免疫阳性细胞的相关变化[J];神经解剖学杂志;1995年01期 |
15 |
迟恒;绳秀珍;唐小千;战文斌;;牙鲆免疫相关组织特征及抗体阳性细胞的免疫组化定位[J];水产学报;2009年06期 |
16 |
杨倩,陈思怀,陈杰;猪脾生长抑素阳性细胞和免疫细胞的发育[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
17 |
沈洁;;大鼠肝癌形成过程中甲胎蛋白(AFP)阳性细胞的定位研究[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82年09期 |
18 |
冯国安;邢正云;陈天荣;冯春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淋巴亚群及CD34阳性细胞的研究[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2011年06期 |
19 |
潘三强,宿宝贵,吕来清,韩辉,陈洪辉;雌激素替代治疗后大鼠下丘脑蛋白激酶C阳性细胞的变化[J];广东医学;2003年05期 |
20 |
韩辉,宿宝贵,潘三强,吕来清;蛋白激酶C阳性细胞在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结构的分布[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3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