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研究性学习策略研究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自1998年,上海市开始进行中学研究性课程改革实验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探索后,短短几年时间,研究性学习受到越来越多的我国教育学者和教师的关注,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获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因为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形态、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仍在探索阶段,在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过程中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而在这些不足中,教师的素质问题严重制约着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改革,对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来说,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教育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开展课程研究性学习,对未来教师树立先进教育理念、积累初步教学经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积极情感态度,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在分析研究性学习研究历史与现状、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地方高师院校开展研究性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研究性学习进行教学设计,并提出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保障条件。
本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绪论中主要界定了研究性学习的概念,论述了有关研究性学习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本研究的方法与意义等。笔者参考了众多研究性学习的资料,对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做了具体分析,并总结得出了高师院校研究性学习的定义,丰富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第二部分:高师院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从终身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多元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阐述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地方高师院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部分从地方高师院校办学特点、师范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和教师教育改革需要三方面分析了高师院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从高师院校的师资条件、课程资源、学生的愿望与条件、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四方面分析了高师院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第四部分:教育学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这一部分论述了教育学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原则和实施程序,并对实施结果总结: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交流沟通能力、可以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促进学生掌握与运用科学研究方法。第五部分: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保障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