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研究
【摘要】: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开启了比以往更大规模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的历史进程。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贫困人口大规模减少。农村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由1978年的97.5%下降到2018年底的1.7%,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但是,我国扶贫工作仍然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2020年要实现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实现全面小康,必须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3年以后,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指引下,在政府主导扶贫开发工作的前提下,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明确把“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列入“五个一批”脱贫举措中,教育扶贫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公益慈善事业重要载体的社会组织,积极活动在精准扶贫的各个领域,特别是教育扶贫领域。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扶贫不仅能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优势,带动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参与其中,奉献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智慧,为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贡献一己之力,而且还能有效的弥补政府教育扶贫工作的不足,满足我国教育扶贫的需要,形成一种全社会助力脱贫、实现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氛围,助推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任务的完成。社会组织在教育扶贫中所做的贡献,所获得的成果早已被政府和社会认可和肯定。本文从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扶贫的相关理论、政策依据和现实基础等方面入手,以河北省阳光公益志愿协会为典型案例,研究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特点、优势及主要成效,探讨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扶贫所面临的困境,为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发展寻找路径对策,助推精准扶贫背景下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扶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助推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具体来说,论文在结构安排上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相关理论概述。这一部分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慈善观和教育思想、社会资本理论、公民社会理论、治理理论、中国传统慈善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扶贫思想等国内外的相关理论,为后面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二部分是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政策依据与现实基础。这部分一是对国家教育扶贫的政策依据进行归纳;二是从教育扶贫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性、政府教育扶贫的局限性和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扶贫的优势三个方面归纳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扶贫的现实基础。第三部分是河北省阳光公益志愿协会教育扶贫案例分析。这一部分首先阐述了选取河北省阳光公益志愿协会作为案例的理由,其次介绍了协会的组织机构、参与教育扶贫的现状与工作流程、参与教育扶贫的特点和教育扶贫的主要成效,最后探讨了协会面临着政府帮扶力度不够;资金有限,限制了活动范围;专职工作人员较少,影响协会发展壮大;协会透明度不高,公信力不足的发展困境。第四部分是国外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经验借鉴。国外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扶贫会获得政府政策支持、法律支持、资金支持等多样化的支持方式;组织内部有完善的筹资策略和筹资途径;拥有专业的社会组织人才;具有高透明度和高公信力等成熟的治理方式;还拥有政府监督、组织内部监督、社会监督等完善的监督体系。第五部分是社会组织教育扶贫的政策建议。首先,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要完善法律保障,为社会组织制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正确处理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其次,加强社会组织的内部治理。要完善组织的筹资策略和渠道,优化人力资源,加强组织内部管理,提高社会公信力;第三,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教育扶贫。要大力培育公众社会责任意识,创新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扶贫的方式等。第六部分是结语。这部分对论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概括,并且指出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将来进一步深入研究社会组织教育扶贫问题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