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白藜芦醇对小鼠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修复的影响
【摘要】:
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是一些植物在受到病菌侵染或环境恶化时产生的一种植物抗毒素,主要存在于虎杖、藜芦、葡萄、花生等植物中。研究表明,白藜芦醇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Ca2+等生物学作用。目前,关于白藜芦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学和药物学领域,在运动医学领域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旨在观察补充白藜芦醇对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微细损伤的修复效果,并阐述其可能作用机制,为预防和治疗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开发一种新的、有效的运动营养补剂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研究方法:70只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control group,CG)、运动对照组(exercise group,EG)和运动+白藜芦醇组(exercise + resveratrol group ,ER),EG组、ER组又各分为三个亚组,运动后即刻组、运动后24h组、运动后48h组,每组10只。ER组每日给予白藜芦醇10mg/kg灌胃,与EG组同时进行坡度为0,速度为15m/min,持续30min为期4周的跑台训练,训练结束后进行一次坡度为0,速度为18m/min,持续90min的跑台运动。运动结束后按组别取材,电镜观察肌原纤维和肌小节的排列,Z线等;测定血清CK、LDH活性,肌组织SOD活性、MDA含量,骨骼肌线粒体Ca2+浓度,骨骼肌β-葡萄糖苷酸酶含量。
研究结果:
(1)电镜观察结果表明,EG组出现了明显的肌节排列紊乱,Z线异常、线粒体空泡化,嵴紊乱等现象,且在运动后24h损伤最为明显;ER组损伤程度小于EG组,且48h后损伤骨骼肌已基本恢复;
(2)与CG组相比,EG组小鼠血清CK、LDH活性均明显升高,尤其在运动后24h升高最为明显(P0.05);ER组小鼠血清CK、LDH活性显著低于EG组,尤其在运动后24h、48h(P0.05);
(3)与CG组相比,EG组小鼠骨骼肌中SOD明显降低,MDA含量明显升高,且在运动后24h最为明显(P0.05);ER组骨骼肌中SOD活性显著升高、MDA含明显降低,与EG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4)与CG组相比,EG组小鼠运动后骨骼肌线粒体Ca2+浓度明显升高,尤其在运动后24h最为明显(P0.05),ER组小鼠线粒体Ca2+浓度低于EG组,在运动后48h差异明显(P0.05);
(5)与CG组相比,EG组小鼠运动后即刻骨骼肌β-葡萄糖苷酸酶含量明显升高,运动后48h仍未恢复,ER组骨骼肌β-葡萄糖苷酸酶含量与EG组相比虽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运动后48h已明显低于运动后即刻组(P0.05)。
研究结论:
(1)一次长时间跑台运动后,小鼠骨骼肌出现较明显的损伤性变化,补充白藜芦醇可抑制由于运动引起的骨骼肌超微结构的损伤变化。
(2)补充白藜芦醇可提高小鼠抗氧化能力、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调节骨骼肌线粒体Ca2+浓度,维护骨骼肌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稳定,进而起到促进EIMmD修复的作用。
|
|
|
|
1 |
程虹,郭建生,莫简,王多宁,孙长凯,陈耀明,孙淑芬,朱新利,王易虎;一氧化氮和吸入性高浓度氧与小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
2 |
张树成;贺斌;任彤彤;王尚明;张长勇;高宇;刘永军;陈西华;王介东;;小剂量洗洁精对雄性小鼠生殖功能的影响[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0年10期 |
3 |
傅建邦;;健身固表散急性毒性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1年14期 |
4 |
王耀峰;马全祥;袁向山;杨杰;吴敏;杨志军;文小军;;八氯代二苯并二噁英致小鼠肝脏病理损伤及Caspase-3的影响[J];毒理学杂志;2011年05期 |
5 |
肖树华;;曼氏血吸虫病小鼠用4-异硫氰基-4′-硝基二苯胺(CGP4540)治愈后其肝脏的药物代谢能力的恢复情况[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79年04期 |
6 |
郑葆芬,单易非,陈伟俊,吴正泉,吕妹珍,程立,黄春妹;小鼠L6565白血病病毒的分离及其性质[J];复旦学报(医学版);1980年01期 |
7 |
张芳荣;范维珂;;H_(796)腹水癌细胞的染色体核型及带型研究(摘要)[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1982年02期 |
8 |
王淑芬,时云林,郭保忠,高徐生;不同品系小鼠对约氏疟原虫-斯氏按蚊系统敏感性的观察[J];动物学杂志;1983年03期 |
9 |
刘淑华,雷伦君,李志旺;照射小鼠骨髓基质对造血干细胞支持功能的观察[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5年06期 |
10 |
王绮如,袁维道;老年小鼠的造血机能[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986年02期 |
11 |
张覃沐,林晨,王绵英;乙双吗啉(AT-1727)对小鼠L_(1210)细胞周期的影响[J];科学通报;1986年10期 |
12 |
严玉辰,刘学礼,贾克丽,张方振,刘俊,赵荣辉,刘国敏;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灭活疫苗的研究——Ⅰ.疫苗病毒株选择的研究(摘要)[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86年04期 |
13 |
李笠,张谅魁,杨坚,赵曼华,沈明洪;~(125)I标记HBsAg在孕鼠及胎鼠体内分布的实验观察[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1986年03期 |
14 |
陈代雄;谭惠南;钱振超;李维才;周晓丽;李方智;;葡萄球菌A蛋白抗癌机理研究 Ⅰ、葡萄球菌A蛋白对小鼠巨噬细胞超微结构和细胞毒作用的影响[J];遵义医学院学报;1986年03期 |
15 |
周光云,张保贞,王泽远,李启运;雷公藤对小鼠染色体畸变的影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1987年04期 |
16 |
邢福祺,张君燕,郭静德;超声波对小鼠胚泡着床影响的研究[J];生殖与避孕;1988年01期 |
17 |
马大龙,魏双,宋泉声,庞建,劳者歌,孙英;有生物活性的小鼠IL-3在大肠杆菌的高效表达[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1989年03期 |
18 |
何小莉,丁仕发,谭孟群,周衍椒,王承龙;正常和白血病小鼠骨髓细胞和脾细胞电泳及与PNA结合的某些特性[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989年03期 |
19 |
程琪琳,邱德凯,张泳;虫草脂质体对小鼠巨噬细胞的作用[J];现代免疫学;1989年03期 |
20 |
童善庆,陆德源;肿瘤坏死因子研究进展[J];现代免疫学;198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