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各县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摘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它反映了一种经济发展和产业变革的过程,这种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的重新配置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因此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已经成为众多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研究热点问题。保定市2007末,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约155万,占乡村劳动力总量的约30%,大量的人口剩余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使其成为目前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对保定市各县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如何实现保定市各县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
本文依据产业结构理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规范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对保定市各县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本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概念、理论以及研究背景进行综述,对比分析了各县市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产业构成。并采用陈先运关于劳均耕地面积的计算方法,对保定市25个县市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了计算和比较,结果表明,地区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量和剩余率均存在较大差异。
其次,基于对地区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差异的研究,根据典型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构建了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指标体系,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和借助SPSS软件进行定量分析,确定了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因素。县域经济第二产业发展水平、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化率、人均耕地、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等因素都对剩余劳动力转移有着明显影响。
再次,基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必要性的研究,定量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促进农民增收的影响。结论表明: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越来越大,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益非常明显。因此加速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
最后,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各县市的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转移模式的定位和选择。非农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应以就地转移为主;相反非农产业发展落后的县市应以异地转移为主。并对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本文的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1)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突破了以往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定性分析,而是采用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构建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指标体系,并对输出模型进行分析,较为客观地确定了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并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益的测评以及转移模式的选择也均是建立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之上。
(2)研究对象的创新。目前大部分学者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多集中于宏观范围内的研究,大多以全国或省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研究对象,而能深入到县级的研究成果则较少。本文正是以县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研究对象,从而丰富目前学术界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微观范围内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