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中原与楚文化视野下的器物工艺比较研究
【摘要】:区域文化研究是近年来文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而区域文化的比较研究却少有涉及;在地方科技史研究中,就特定区域的器物工艺开展研究的成果比较丰富,对不同区域的工艺进行比较的研究却少人问津;在工艺比较中注入区域文化内涵的研究就属凤毛麟角了。本论文正是基于区域文化比较的视野,选择区域文化形成的源头时期——两周,就这一时期的器物工艺进行比较,以期拓展和深化地方科技史的研究。
本论文包括绪论,正文一至四章,结论、参考文献和后记。
绪论部分。对本论文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及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对论文的研究视域、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并对目前国内外关于本论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和评价。本研究运用的方法主要是“二重证法”、多学科交叉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寻求三种突破:是将文化潜入器物工艺的研究之中;二是在地方科技史研究中率先开展不同区域器物工艺之间的比较研究;三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确立中国古代工艺源头的二元耦合论。
第一章:两周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特征比较。首先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对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整体特征进行了宏观的比较,然后分别从自然观(天人关系与鬼神观念)、思维方式(认识论与逻辑方法)两个方面对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特征进行了梳理和比较。三个方面都得出了观点鲜明的对照和结论。本章带有纲领的性质和意义,为后面三种器物工艺的比较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青铜器工艺比较。本章在梳理两周时期青铜器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主要从青铜采冶工艺、青铜器铸造工艺(陶范法、石范法、铜范工艺、失蜡法工艺、铸接焊接工艺、纹饰制作工艺)、装饰工艺(镶嵌工艺、鎏金工艺、表面合金化技术、刻纹工艺、髤漆工艺)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
第三章:漆器工艺比较。本章在梳理两周时期漆器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主要从漆器制胎工艺(木胎工艺、竹胎工艺、夹纻胎工艺)、漆器器形工艺(觚、漆舟、扁壶、漆盒、漆豆、漆杯、虎座鸟架鼓、镇墓兽、漆鹿等)、漆器髹饰工艺(嵌螺钿工艺、嵌金银工艺、扣器工艺、圆雕工艺)、漆器纹饰工艺、漆器漆画工艺五个方面进行了比较。
第四章:玉器工艺比较。本章在梳理两周时期玉器工艺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从玉器材质、琢玉工艺(阴线雕刻、镶嵌工艺、镂雕技术、活环技术)、琢玉工具(解玉工具、琢磨工具、抛光工具)、器形工艺(礼器、装饰器、殓玉)、纹饰工艺(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五个方面进行了比较。
结论部分。从三种典型工艺的比较,结合文献资料,总结归纳出中原文化和楚文化体系下两种工艺思想的特点:技术价值观方面形成了技利天下与技法自然,工具理性和摄用归体的对照;工艺制作观方面形成了简约与繁复、写实与浪漫的对照;工艺设计观方面形成了文质彬彬与大器免成,唯物唯天与超越心物的对照。并就两种工艺思想的交流与融合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
|
|
|
1 |
孙晓强;;探讨青铜器的腐蚀与保护[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
2 |
高微;;新干青铜器现状与博物馆的关系[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
3 |
张元;;望谟出土的夜郎青铜器[A];夜郎研究——’99夜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
4 |
杨毅;;超声波清洗青铜文物[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
5 |
叶心适;刘林西;甄刚;张津生;陈静;靳华强;;高能光束熔覆焊接技术修复青铜器工艺研究[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
6 |
黄理中;;黔西南州发现的夜郎青铜器[A];夜郎研究——’99夜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
7 |
万俐;徐飞;陈步荣;朱一帆;;青铜戈上泡锈(发锈)腐蚀形貌及其组成研究[A];2010年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0年 |
8 |
汪庆正;;汪庆正先生讲话[A];The Methodology, Prospect and Significance on Non-destroyed Scientific Determination for Chinese Ancient Ceramics--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2年 |
9 |
程瑞秀;;青铜器上写实动物纹的艺术风格与时代特征[A];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五辑[C];2002年 |
10 |
冯绍彬;冯丽婷;胡芳红;张雷;;氯化亚铜加速青铜器腐蚀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