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与丹参酮ⅡA超分子包合作用的研究
【摘要】:环糊精(Cyclodextrin,CD)是天然环状低聚糖,由6—12个D—吡喃葡萄糖单元通过α—1,4—糖苷键相连而成,为略呈锥形的圆筒形分子。环糊精内腔疏水,外端亲水的特殊结构,使其具有包合客体分子的能力,通过包合客体分子可以明显改善客体分子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性质。因此,环糊精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环保及化妆品等方面,特别是医药方面,环糊精可以用于增溶,增稳药物分子释放,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目前研究较多的是6—8个葡萄糖单元的α—,β—和γ—环糊精。
中药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的根,具有活血化淤和抗菌消炎两大功效。基于这两大功效,近年来丹参的各种制剂广泛用于临床多种病症,如心血管、肝炎、伤科、皮肤科及脱发等,尤以冠心病疗效最为显著,受到了医药界极大的重视和关注。丹参的脂溶性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tanshinone ⅡA,Tan ⅡA)属邻醌结构,由于难溶于水,其药物的应用和药效的发挥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为了使其得到更好的应用,就必须提高TanⅡA的溶解性和稳定性。环糊精是一种亲水性化合物,对碱、热和光稳定,作为药用辅料主要用作增溶剂、稳定剂和促渗剂等,再加上其低毒、安全、有效,被认为极有潜力的注射用辅料,因此可采用环糊精对Tan ⅡA增溶,从而得到较稳定的水溶液。
本文主要采用光谱法与热动力学方法研究丹参酮ⅡA与γ—环糊精、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包合行为,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三部分:
1、采用紫外吸收,红外光谱等光谱法研究了丹参酮ⅡA与羟丙基—β—环糊精(hydroxyproy-β-cyclodextrin,HPCD)的包合行为,以及PH值的变化对包合反应的影响,并用分子模拟的方法作了进一步的确证。热动力学法研究了温度对包合反应的影响,测得了有关热力学参数,从而探讨了包合过程可能的包合机制,揭示了包合反应的驱动力。
2、采用荧光光谱,红外光谱等光谱法研究了β—CD与丹参酮ⅡA
|
|
|
|
1 |
周叶红;王秀萍;双少敏;;β-胡萝卜素包合物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J];中国药房;2007年34期 |
2 |
卢昌盛,张越,孟庆金,朱慧珍;环糊精与聚合物的包合作用[J];无机化学学报;2000年06期 |
3 |
李香;林秀丽;;环糊精包合物表征手段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药品;2007年07期 |
4 |
韩彬彬;裴会娜;孙海松;宁劝奎;任勇;;龙血竭-环糊精包合作用研究及其片剂的研制[J];中国中药杂志;2008年18期 |
5 |
王春梅;;环糊精在染整加工中的应用[J];丝绸;2005年12期 |
6 |
林雄;褚克丹;;醒鼻凝胶剂中丹皮酚的β-环糊精包合工艺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
7 |
常海波;张予东;周慧;;α-环糊精与聚己二酸乙二醇酯包合物的制备与表征[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
8 |
侯芳洁;宋军娜;;环糊精包合技术及其在中药药剂中的应用[J];北方药学;2011年02期 |
9 |
杨郁,张国梅,双少敏,董振明,潘景浩;环糊精包合作用及其分子识别功能的研究进展[J];光谱实验室;2003年02期 |
10 |
武俊杰,宋铁珊,陈志慧,刘力;环糊精包合技术研究进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11 |
金小江,周建平;环糊精包合特性及包合常数的测定和预测[J];药学进展;2005年11期 |
12 |
陈秋实;;环糊精及其应用[J];化工时刊;2007年08期 |
13 |
刘玉海;孙涛;王一波;;β-环糊精紫杉醇包合物超分子结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贵州科学;2009年04期 |
14 |
王元有;张杰;丁邦东;;1,3-双(2-苯并咪唑基)苯的合成及其与环糊精作用[J];广东化工;2010年03期 |
15 |
张雪飞;;环糊精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
16 |
关瑞芳;张志国;朱晓丽;冯圣玉;孔祥正;;环糊精与SEM-25多聚准轮烷的制备及表征[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08年03期 |
17 |
徐鹏;宋乐新;;丁香油-β-环糊精包合物中残存态环糊精的热分解动力学(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08年12期 |
18 |
董玉荣;王建荣;赵振伟;关瑞芳;;侧链含有环糊精的聚合物的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2011年03期 |
19 |
张来新;杨琼;;环糊精在医药学应用研究中的新进展[J];应用化工;2011年05期 |
20 |
李丽杰;王洪光;;环糊精包合技术对伊曲康唑的增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